小樂的生存之道since 2012-04-27
本部落格為作者自行投資與觀察之紀錄,讀者閱讀文章應審慎評估投資之風險,本人不負任何讀者自行投資行為之虧損責任,特此聲明!所引文章內容若有侵權或冒犯之處,請告知版主刪除!

最近從學校圖書館借了一本書,書名滿聳動的,叫做《靠股票狠賺一億-歐洲股神的賺錢投資智慧》(知識流出版 2008.1)講的是一個德國的麵包師傅靠股市成為億萬富翁的故事。當然在文中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操作心法,我把自己讀得有感覺的部分節錄出來:

◆在進行個人理財規劃之前,先花點時間回答下列關於個人財務狀況的問題:

目前手上有多少資金?

其中有多少是用於日常支出?

又有多少可作為首次投資金額?

打算作每月的定期投資或一次性的單筆投資? 

這提醒我們資金配置的重要!

◆仔細考慮自己想追求那些目標,以及可以承受的風險程度。

這是說明風險控管的重要性!巴菲特遵守的信條是:第一,不要賠錢!第二,永遠別忘第一條!

◆不要讓自己的股市投資像是在賭運氣

◆每天激勵自己!著眼於眼前的目標,並且全力以赴!

◆唯有靠自己才能成功,不要期待別人的援助!

◆務必堅定地遵守特定的投資策略及規則來操作股市

堅定自己的理念,但不忘保持彈性!

◆購買股票前務必蒐集足夠的資訊,然後投入最重要的因素-時間。

知識就是力量!慢而穩則贏!

◆請勿同時持有三、四支以上的股票。

集中持股!把雞蛋放同一籃好好看顧!

◆設定停損限額,以減少損失。

◆身為股東的你是獨立的,而且必須將關鍵因素-知識和時間,投入自己的投資行動中。

◆一旦做出決定,就必須為自己的行動及決策負責。

◆股市低迷時,對股票投資人來說可是一大樂事,因為低價即是買價,不但可以趁機進場,也能重新投資。

別人恐懼時就是我們要貪婪的時候啦!

◆凡涉及到與股市相關的事宜都要學會耐心等候,尤其在股市詭譎多變的時期,更要耐心等候數週,直到市場趨穩。

要忍,要等,才有好價位買!

◆記得千萬不要一次擁有三支以上的股票,因為沒有人可以綜觀全局,同時也要全神貫注於持有的那幾支股票,並且隨時注意股市動向。

集中持股!

◆沒有興趣或時間觀察股市行情的人,可以考慮投資基金

不建議買基金!但指數型基金例外!

◆投資人應避免以下三大錯誤:

 一、資訊不足

 二、沒有觀察市場

 三、沒有設定停損點

◆第一次投資時,務必選擇自己熟悉的產業。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避免碰觸自己不了解的產業領域,提高獲利的可能性!

(眉批完成!!)2012/05/25更新!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56 

稍微製作了一下高股息ETF(0056)成分股2012年開盤以來的漲跌情形(2012.01.02),提供大家參考!

(以101年5月25日收盤價為比較基準)

0056月線 

我以0056的月線來看規劃買賣的區塊:

24.93元以上:停止買進或考慮賣出

20元至24.93元之間:少量或酌量買進

20元以下:強力買進

由圖表可知0056在2008年10月為谷底(11.73);2011年7月(29.97)為高峰!!

2013年回顧:

去年5月寫的文章,至今看來仍有參考價值呀!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財富管理

《20年後你想過什麼樣的家庭生活?十個步驟創造與累積家庭財富》

王志鈞 木馬文化

《管好你的錢-一生受用的理財計畫》

王志鈞 木馬文化

《富爸爸,賺錢時刻》

羅勃特‧T‧清崎高寶國際

股市投資

《別笑!我是第一本漫畫股票投資書》

尹在秀 漢湘文化

《輕鬆滾出雪球股》

大是文化 溫國信

《不買飆股 年均獲利40%》

喬伊‧葛林布雷 大是文化

《每月1500輕鬆滾出3千萬》

保羅‧盧比洛 大是文化

《勝券在握-股市奇才華倫‧巴菲特的投資策略》

羅伯特‧海格斯壯 遠流出版社

《葛拉漢教你看懂財務報表》

班傑明‧葛拉漢著 財信出版

獵豹財務長投資魔法書

郭恭克 聚財資訊出版

基金理財

《蕭碧燕教你靠基金,小錢也能變大錢》

蕭碧燕 智富文化

 

正在閱讀的書單:

《用心於不交易-我的長線投資成功祕訣》

林茂昌 財信出版

《靠股票狠賺一億-歐洲股神的賺錢投資智慧》

傅利克著 張維娟譯 知識流出版

《從富到富+ 人生財富的聚寶盆》

維多‧巴克著 世潮出版

(陸續增加中…)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巴菲特價值投資法

所謂價值投資法就是在瘋狂的金融市場當中,尋找經營體質穩健、中長期獲利可期,但是短線價格低估、遭到市場錯殺的投資標的,並且耐心等待、長期持有,以獲得豐厚可觀的大波段報酬空間。類似這種著眼於3-5年的價值投資方式,短線報酬未必搶眼,但長期下來,卻能提供投資人相對穩健的獲利空間。

價值投資策略在股市飆漲時或許績效不那麼突出,但當股市回檔時,其抗跌及防禦的特性馬上就能被彰顯出來。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在股市重挫、市場氣氛趨於悲觀時勇於進場投資,也算是落實價值型投資策略。(資料來源:〈教你巴菲特價值投資法〉記者楊雅婷/台北報導2007/03/13聯合晚報)

    巴菲特投資原則

    好公司:成熟產業的龍頭股,長期維持高獲利(股東權益報酬率>15%)、穩定配息。

    好價錢:股價被低估時,通常本益比要低於12倍。

    操作:找到好公司就靜待好買點,然後長期持有,除非公司體質變壞,否則永遠不賣;

          透過每年配股配息,加上股價上漲,累積財富

    達人操作心法一

階段1》存錢等進場:預留生活費,餘錢逢低分批買

階段2》逢低再加碼:若銀彈不足,選獲利預估高的

階段3》用股利滾入:遭遇金融海嘯,也還是賺

(資料來源:〈不蝕本》龍頭股低買不賣 教師身價2000 堅持等到好價錢才進場〉撰文者:劉萍  Smart智富月刊第144 2010-07-30)

    達人操作心法二

(1)  必選龍頭股

   這是第一前提,尤其是像中鋼、台塑這種景氣循環股,遇到景氣往下時,公司獲利會減少;若不是產業龍頭公司,可能就會虧錢。所以,記得!選龍頭股才安全!

(2)  買進價要低

   萬一買價過高,退場時,你的本金就很容易虧損。所以切入點很重要,就算不可能買在歷史低點,但也要堅持每次出手都買在本益比和股價淨值比低時。

(3)  看月線操作

   景氣循環股每次在買進時,可用月線判斷循環價位的區間,通常大概1年走多、接下來1年就會走空。例如去年上半年走空要買,今年就不要碰,先存錢,等明、後年跌到循環低檔時再進場買進。記得!每1~2年會有個相對好買點出現,這樣操作,報酬率會提高很多。

(4)  適度分散

   原則上,存3~5檔股票就具有風險分散的效果了,雖然與集中買1檔來比,分散布局的報酬率可能會拉低,但用時間累積,最後報酬不見得差。不過,資金少的投資人,建議先集中存1檔股票累積股數,不適合太分散。

(5)  延伸閱讀:存股心得
1.
存股等於自己替自己多加一份薪水
2. 長抱股,別管股價,只有股利才是真的
3. 個股配現金最好,股本不會太過膨脹,公司不會被掏空
4. 選好公司、等好價錢,價錢到了就一直買
5. 存股就像種果樹,時間到了就澆水,但千萬不能砍樹

(資料來源:〈【專家分析】大眾證券副總經理 黃嘉斌:堅守4原則賺股利又賺價差〉Smart智富月刊第144 2010-07-30)

    達人操作心法三

常見的景氣循環股包括:

(一)生產耐久性消費財的個股(如機器、汽車、航空飛行器等屬於基礎工業的個股);

(二)原物料類股,如鋼鐵、塑化、紡織、造紙等,是最具代表性的景氣循環股。

(三)電子產業的3D族群,DRAM、TFT-LCD、CD-R;3P族群,Passive-Components(被動元件)、PCB(印刷電路板)、 Package & Testing(封裝測試)等。

(四)房地產類股中的建設股及其關聯的建材股;

(五)航運股;

(六)證券股(與股市榮枯週期有密切的關係)。

投資策略

(一)掌握業績表現優劣的早期跡象而作進出

1.在業績因景氣循環出現轉佳跡象的低檔買進。

2.選擇在下列三種狀況下賣出:

(1)在景氣循環出現轉壞跡象之前賣出;

(2)銷貨收入降低、存貨積壓時賣出;

(3)產品售價因市場競爭或滯銷而降低時賣出。

(二)高本益比買進,低本益比賣出

景氣循環股的進出時機是:高本益比買進,低本益比賣出。景氣循環股,如DRAM、TFT-LCD等族群,在景氣衰退時,個股的獲利逐季衰退,本益比因虧損而無法評價,且市場瀰漫悲觀氣氛,此時正是一個絕佳的投資買點。

茲以友達( 2409)為例, 90年10月5日股價為 11.35元,創歷史新低。當時友達的獲利逐季衰退, 90年每股盈餘為 -3.46元,本益比無法計算。隨後友達在 91年第一季轉虧為盈,第二季的單季每股盈餘為 0.97元,股價趁勢掀起一波漲勢,達 50元至60元間,市場甚至樂觀預估,全年每股盈餘可達4元到6元,本益比不超過 8到13倍間。就在市場大力喊進面板股之際,景氣卻已豬羊變色。事後來看,股價11.35元歷史新低時,正是一個很好的買點。在景氣循環甚佳時,個股獲利逐季成長,本益比偏低,且市場充滿樂觀氣氛,此時正是一個景氣逆轉的絕佳賣點。 93年4月19日,友達股價來到79.50元,而公司單季獲利高峰出現在第二季。第一季每股稅前盈餘2.35元,第二季2.90元(兩季合計5.25元),股價高點約領先獲利高峰一季反應,此時市場一片樂觀,預估全年本益比5至8倍,沒想到又是一次景氣逆轉的臨界點。(資料來源:摘編自 《股票投資密碼》 書泉出版社 提供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0/12/n3052222.htm)

二、   盈餘預測法

    財務報表分析著眼於過去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但就投資分析而言,未來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理當更為重要,而所有對公司未來財務狀況的經營成果的預測,都可以視為財務預測。在投資分析上,財務預測的重點通常擺在預測損益表上,尤其是稅後盈餘或每股稅後盈餘的預測,因此又被稱為盈餘預測。一般投資人可以優先採用上市公司管理當局所公布的每股稅後盈餘預測數字,做為主要的參考。

常見的盈餘預測流程,基本上是針對損益表的主要項目,由上而下逐一檢視並預測,因此首先要預測營業收入,其次是預測營業成本和營業費用,以及營業外收支、所得稅費用等項目,最後就得到預測的稅後盈餘,將預測的稅後盈餘除以預期發行股數,所得到的就是每股稅後盈餘預測值。

公司的價值最終並不是由目前盈餘及現金流量決定,而是由預期的未來盈餘及現金流量所決定,因此盈餘和現金流量成長率的預測值對正確評價公司價值甚為重要。

一般常見的盈餘預測法有五種:(1)損益表法,(2)預測盈餘的未來成長率變化,(3)使用統計模型去預測盈餘,(4)直接使用證券分析師定期公布的盈餘預測報告,(5)由上市公市定期發布的財務預測資料。從實務的觀點來看,上述五種盈餘預測方法通常採用相同的數據,例如盈餘的歷史資料,或其他基本面數據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不同的盈餘預測方法會計算出相同的結果;相反的,它們對盈餘成長率的預測值經常會有顯著不同。

實證結果顯示,當公司治理佳者發布盈餘預測時,外資會出現較多的買超行為且獲得較高的異常報酬,散戶則持相反動作;而公司治理差者發布盈餘預測時,散戶的買賣超變化量一般而言會較法人大,出現短期進出的情形較多,且外資在其調高盈餘預測時,也不會馬上進行買進。整體而言,外資在公司發布盈餘預測時所做出的交易行為,大致上與公司的治理程度有正向關係,散戶則大多報持短線進出的態度。(資料來源:〈公司治理與盈餘的預測及發布對投資人的影響>蘇育真,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001月〉

三、   績優股投資法

一、績優股的意義

公司營收良好,業績優良,長期保持穩定而良好的獲利能力;展望未來幾年,仍能維持穩定成長,其配息或配股仍然優厚,這種公司所發行的股票,稱為「績優股」

所謂「績優」,至少包括下列兩項指標:

(一)穩定的純益率

純益率表示每100元的收入,能創造多少元的盈餘。一般來說,績優股的純益率,應高於同業的平均水準,且每年都呈現穩定的趨勢,顯示整個企業的結構與運作狀況,已臻成熟。投資人可以根據其營業收入,推算正確的盈餘數字。

(二)良好的每股稅前盈餘

過去每股稅前盈餘,連續五年超過 5元者,列為A級;連續五年超過3元者,列為B級。屬於績優股的公司,大都正派經營,管理健全,營運順暢,而且公司主持人形象良好。這一類股票,不但是股市中的指標股,而且也是一般中產階級喜歡投資的股票。投資績優股,多半屬於理性、保守的投資人。

二、績優股的類型

依照股本的大小,績優股可分為大型績優股與小型績優股。

(一)大型績優股

大型績優股通常是穩健經營、歷史較久之大型股,其優良的產品、經營管理和服務,享譽遐邇,不但業績好,公司體質也佳,有著盈餘穩定成長和定期支付股息的長久記錄,股價穩定成長,不易大漲大跌,甚至能夠應付經濟不景氣的困境,且是「股價指數成份股」,又稱為「藍籌股」( Blue-chip Stocks)。持有這種績優股,除了有股利可供分配外,更可賺取差價利益,為中長期投資的良好對象。

(二)小型績優股

小型績優股除營收良好、業績優良外,同時兼具股本小,籌碼易於掌控與具有炒作題材的優點,常常成為主力或法人特別眷顧的股票。 選擇績優股的標準宜從嚴,那些業績有可能暴起暴落的股票,應排除在績優股的名單之外。大多數的績優股,由於股本龐大,經營手法穩健,產業發展臻於成熟,只能維持於高峰,出現大幅成長的機會不大。只要公司的營業收入與每股盈餘能夠穩定而持續的成長,對股價的上漲,具有相當大的助益。

三、績優股的股性

績優股的股性是股利優厚,股價穩定成長,不易大漲大跌,波動幅度不大。當多頭市場來臨時,它通常不會成為領導上漲的股票。大多數的情況是主流類股已經輪番上漲,績優股才會上漲。當空頭市場來臨時,投機股率先下跌,其他股票也相繼下跌,而績優股通常較具抗跌性,股價往往堅守在合理價位,即受到支撐。

四、投資策略

在短期投資上,績優股可能無法獲取成長股那樣的大幅差價利潤。在較合適的價位上買進績優股後,可列為中長期投資,而不宜頻繁進出,適合保守型的投資人。績優股的投資要領是,將股利與利率做比較,且評估一、二年後的漲價利潤,是否值得投資。且不同類股的績優股,應對其不同股性有所研究,才宜介入。

(一)中長線投資

中長線投資宜在經濟衰退一段之後,於股價跌到低谷時買進;而在經濟繁榮,於股價漲至高峰時分批逢高賣出。

(二)短線投資

短線投資宜在多頭輪漲波段,依照操盤術的點位,低進高出。(資料來源:摘編自 《股票投資密碼》 書泉出版社 提供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0/12/n3052194.htm)

上市櫃公司第四季查核後財報公告截止日,自2012年起將提前至3月底公告,2011年第四季查核後財報公告截止日因遇假日順延至4/2。

2011Q4-2012Q3母公司財報與合併財報截止日如下:

非合併財報截止日

季別

2011Q4 (查核)

2012Q1 (核閱)

2012Q2 (查核)

2012Q3 (核閱)

財報期間 (曆年制)

1/1~12/31

1/1~3/31

1/1~6/30

1/1~9/30

上市()

42

430

831

1031

興櫃

公開發行

 

合併財報截止日

季別

2011Q4 (查核)

2012Q1 (自結)

2012Q2(核閱)

2012Q3(自結)

財報期間 (曆年制)

1/1~12/31

1/1~3/31

1/1~6/30

1/1~9/30

上市()

42

515

914

1114

興櫃

公開發行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頭股低買不賣 教師身價2000萬
不蝕本》堅持等到好價錢才進場  Smart智富月刊第144期 2010-07-30 撰文者:劉萍    

▲謝永盈(化名):「存股就像種果樹,時間到了就澆水,但千萬不能砍樹

 張錦輝單養1檔台化,輕鬆累積4,000萬元身價,還能每年坐領百萬元現金股利,讓我很羨慕。但是,他前後花16年時間,讓我覺得太久;而且股票太集中,也讓我怕怕。心中不免懷疑:難道沒有更快、更安全的做法嗎?

投入本金500萬元 1年股利收入高達近百萬

直到我遇見在高雄教書的謝永盈(化名),他教了我一套更快、更穩的養股致富法。今年55歲的謝永盈,再兩年就可退休,8年前,才開始學做股票;沒錯!從完全不懂股票到養股累積出千萬元身價,他只花了8年。

小檔案_謝永盈(化名) [ 隱藏 ]
出生:1955年
學歷: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建國中學教師
現職:高雄師範大學副教授

謝永盈合計投入的本金約500萬元,目前資產價值已達2,000萬元,等於變成為4倍,今年領到的現金股利則已將近100萬元。他是怎麼辦到的?怎麼會這麼快?

2000年以前,謝永盈自己沒碰過股票,但有將一些錢交給已經退休的爸爸拿去「炒」股。只是老人家忙進忙出多年,卻沒什麼賺賠,讓謝永盈直覺:一般人做股票只是在浪費時間,根本很難賺錢。直到看了一篇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報導,他對股票投資的印象大為改觀,也從此改變他的人生,「原來存到好股票,錢會不斷長大,生活也可以好好過。」

接著,謝永盈花1年時間,研讀巴菲特投資相關的書,甚至花錢去上「巴菲特班」,學習如何效法巴菲特投資股票。「看到最後,發現巴菲特投資原則最關鍵的只有兩個:一是先挑好公司,再來就是等好價錢。」他說。

在台股裡要挑好股,用巴菲特選股原則可以選出不少「好公司」,但謝永盈只挑他耳熟能詳的大公司做為養股標的,包括台塑(1301)、裕隆(2201)、中鋼(2002)、統一(1216)等共4檔。

Tips_巴菲特投資原則 [ 隱藏 ]
好公司:成熟產業的龍頭股,長期維持高獲利(股東權益報酬率>15%)、穩定配息
好價錢:股價被低估時,通常本益比要低於12倍
操作:找到好公司就靜待好買點,然後長期持有,除非公司體質變壞,否則永遠不賣;透過每年配股配息,加上股價上漲,累積財富

階段1》存錢等進場 
預留生活費,餘錢逢低分批買

而接下來,才是投資股票能否賺錢的關鍵——要能等到好價錢。2001年年中,謝永盈盤點自己帳戶裡的錢,先預留一年半的生活費,剩下的積蓄還有約220萬元,全部轉到股票帳戶,準備進場。

結果,等了不到半年,全球股市因為網路泡沫崩盤,行情大跌,台股在18個月內,大跌超過6,900點,指數從萬點高峰直挫到3,411點才止跌反彈。許多好股票在這樣的跌勢中,連連重挫,本益比跌到10倍以下的股票比比皆是。那時候台塑、南亞聯袂跌破30元,裕隆跌破15元,統一更是一度跌到歷史低價區,只剩10元不到。

就在這時候,謝永盈第1次進場了!雖然不是買在最低點,卻是見到重挫就買進。「因為不知道股市會跌多久,所以就一次買1、2張,買完如果股價又跌,就再買;只要股價沒漲,就一直買。」謝永盈回憶。總共花了2~3個月的時間,手上可用資金全部買光,他主要看好的4檔股票,每檔都至少買進10張以上

有20年股票投資經驗的富鴻理財顧問公司副總經理林成蔭認為,謝永盈這種「等」好股跌到低檔時才建立部位的做法,因為站在「買低」的基礎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光會買低還不夠,「養股」效益要加大,還得繼續養。為了準備下一波進場的資金,謝永盈開始每個月從薪水中撥出4成、近3萬元存到股票帳戶中,「先存進來,免得花掉,等到有好價錢時,才有錢可買。」

階段2》逢低再加碼
若銀彈不足,選獲利預估高的

這階段,謝永盈的子彈不像第1次進場時那麼多,無法像之前那樣,一次買進4檔股票,這時就得在核心持股中進行挑選。

謝永盈說,在股價低、股利殖利率高等條件都大致相當時,他會去找研究報告,看哪一家公司年度預估獲利比較高,就先買那檔股票。像2001年買進後,當統一又出現跌到10元左右的低價區,他都會進場1、2張的撿。

雖然可以買的公司很多,「但重點是有沒有好價錢,沒有就不買,錢先存著,耐心等便宜價,到時錢也多了,買的張數更多。」謝永盈自信地道出自己的心得。

堅持「等好價錢」的原則,讓謝永盈又等到一次好機會。那是2003年4月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肆虐台灣期間,他發現統一股價跌到9.5元,因為手邊又存了一些錢,就2、3張的買,一買又是10多張。

另外,在這一年,謝永盈的核心持股還多增加了1檔長興化工(1717),會選到這一檔股票,是他受邀到長興化工演講。演講完後,和長興員工聊天,發現這家公司的員工都對工作積極投入,加上公司獲利和配股都不錯,員工對公司前景很有信心。

回家後,謝永盈開始上網找資料,確認長興符合「好公司」的條件,加上當時股價跌到16元附近,創近1年新低,他開始一張一張敲進,同樣存了10多張。

與一般股民不同,平常都上網看股票資訊的謝永盈,在大盤重挫或是發生金融風暴時,他會特別去號子逛逛,只要看到平時熱鬧的交易廳冷冷清清,就馬上加買3、4張。「當電氣用品打折時,大家會搶著買;為什麼股票打折時,大家卻不敢買?我當然要趕著撿便宜!」謝永盈得意地說。

但是,好公司不會天天有好價錢讓你買,所以謝永盈常常1年買不到兩回,有時甚至一整年都沒得買,他就專心工作、繼續存錢,備好銀彈等時機

以他操作的這8年經驗看,平均2~3年左右,就會有一次進場的好機會。「只要逢低買,累積財富的效果很快就會出現!」這樣的信念支持他耐心等下去。

階段3》用股利滾入
遭遇金融海嘯,也還是賺

謝永盈運用這套養股術,到2006年,光台塑1檔股票,含配股已累積超過50張,成為他的第1大持股。「從這一年開始,我每年領的股利就超過70萬元,所以,我不再投入薪水,光用股利再投入就夠買了!」他說。

不過,這套養股法在2008年遭遇嚴重考驗。那時謝永盈帳上資產一度已超過1,500多萬元,但11月金融海嘯發生,股票價值快速跌到剩780多萬元。短短3個月,資產價值縮水幾乎一半,「當時心裡很不舒服,開始懷疑這樣養股到底對不對?」

喜歡研究的謝永盈開始思考,他先計算自己從頭到尾投入的資金,發現大約是500萬元,以當時股價計,等於還有5成的獲利;而且股價在跌,但他的股利卻沒少領。

除了計算自己的投資成績單,他也比較一些朋友的「慘況」。當年聽到他要用200萬元長期養股時,有位朋友也拿同樣金額買股,但做的是短線價差交易。這朋友一次買進就是數十張,剛開始,1週可以賺30、40萬元,1年累積成交金額上億元,但幾年下來,本金卻虧到只剩下10多萬元。

兩相比較後,加上那一年謝永盈領到近100萬元的股利,對自己養股術的懷疑頓時消失,於是把當年領到的現金股利,馬上再投入逢低買進。

初期效果不明顯
撐過3年,財富就會快速增加

「這樣投資像是坐摩天輪,不刺激卻很穩;相反的,賺價差像坐雲霄飛車,很刺激,但對心臟不好!」謝永盈如此分析。

2009年7月,景氣確定復甦,很多人還不敢進場,那時晉昂投顧總經理洪瑞泰經營的「巴菲特班部落格」上,某一天出現一段留言:「8年下來,我一共投入500萬元在好公司上,幾乎只買不賣。2年前就沒再轉錢到股票帳戶,配的股息已經夠買股票了。目前資產在1,500萬??每年這時候開始領股利,已經接近個人年所得,日子很好過的,不是嗎?何必要把投資弄得那麼複雜!」

這一段留言,不但激勵巴菲特班成員,也引起我的注意,讓我找到謝永盈,並領教這套簡單易做的養股術。

問他這8年養股的心得是什麼?他的回答很直接:「理財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不工作,你的錢能花多久?養股票,這兩個問題可以一次都解決!」

今年7月,又到了謝永盈領「年中獎金」的時候,他結算,帳上股票資產價值已超過2,000萬元,領到的股利還是近百萬元。謝永盈建議,年輕人用這套方法,剛開始效果可能不明顯,很容易放棄,但至少要撐過3年,財富就會明顯增加,到時候「你就會愛上這方法,並且持續下去」。

【專家分析】大眾證券副總經理 黃嘉斌:
堅守4原則賺股利又賺價差

謝永盈選的都是產業龍頭股,加上堅持低檔買進,大幅降低了持股成本,相對使得所領的股息殖利率能夠提高,長期投資下來,報酬率會比定期定額買股要好。再者,因為持股成本夠低,當他要退場時,還有機會賺到價差。我很認同這樣的做法。但是,提醒投資人,若要仿效他的做法,以下4點必須要堅持:

1. 必選龍頭股
這是第一前提,尤其是像中鋼、台塑這種景氣循環股,遇到景氣往下時,公司獲利會減少;若不是產業龍頭公司,可能就會虧錢。所以,記得!選龍頭股才安全!

2. 買進價要低
萬一買價過高,退場時,你的本金就很容易虧損。所以切入點很重要,就算不可能買在歷史低點,但也要堅持每次出手都買在本益比和股價淨值比低時。

3. 看月線操作
景氣循環股每次在買進時,可用月線判斷循環價位的區間,通常大概1年走多、接下來1年就會走空。例如去年上半年走空要買,今年就不要碰,先存錢,等明、後年跌到循環低檔時再進場買進。記得!每1~2年會有個相對好買點出現,這樣操作,報酬率會提高很多。

4. 適度分散
原則上,存3~5檔股票就具有風險分散的效果了,雖然與集中買1檔來比,分散布局的報酬率可能會拉低,但用時間累積,最後報酬不見得差。不過,資金少的投資人,建議先集中存1檔股票累積股數,不適合太分散。

延伸閱讀:存股心得

1. 存股等於自己替自己多加一份薪水
2. 長抱股,別管股價,只有股利才是真的
3. 個股配現金最好,股本不會太過膨脹,公司不會被掏空
4. 選好公司、等好價錢,價錢到了就一直買
5. 存股就像種果樹,時間到了就澆水,但千萬不能砍樹

來源: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0855&p=1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關注於小樂的存股之道的朋友:

    感謝各位對於本部落格的支持,小樂也將持續創作關於存股相關的文章,回應大家的期待!若各位朋友有任何存股上問題,歡迎留言或用e-mail發送您寶貴的問題和意見,我將盡我所能幫各位解答,如有我能力不及的問題,我也將徵詢專家的意見。另外各位朋友如果有想看的文章主題,我也會盡可能把它寫出來!以下條列一些我預計寫作的文章方向,請不吝留言告知您最想看的文章類型!

一、集團股投資分析介紹

二、低價價值股投資分析介紹

三、存股相關概念及操作

四、存股哲學思考系列

五、投資歷程分享

六、理財投資書籍介紹及心得分享

七、投資大師語錄集錦

八、其他(網友建議篇目)

小樂的mail:allenlinp23@gmail.com

小樂的臉書粉絲團: www.facebook.com/allenlinp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時間:2010-02-26 15:54   來源:台灣網

  十隻爛股票不如一隻好股票。巴菲特主張,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並看好它。巴菲特一生主要投資了22隻股票,一共賺了320億美元。大多數人的公司分析能力很可能沒有巴菲特那麼傑出,所以我們集中投資組合中的股票數目不妨稍多一些,但到10隻至20隻股票也足夠了。一定要記住巴菲特的忠告,越集中投資,業績越好,越分散投資,業績越差。


  1.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是錯誤的,投資應該像馬克吐溫建議的那樣,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然後小心地看好它。——沃倫巴菲特

  目前佔據主導地位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提倡分散投資,以減少投資風險,即我們常説的“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而巴菲特卻採用完全相反的投資策略——集中投資策略。巴菲特認為多元化是針對無知的一種保護。對於那些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的投資者,多元化投資策略是毫無意義的。如果從巴菲特的所有投資中剔除最好的15項股票投資,其長期表現將流於平庸。分析表明,巴菲特將自己集中投資的股票限制在10隻,對於一般投資者集中投資股票的數目建議最多20隻。事實上,巴菲特集中投資的股票常常只有5隻左右。

  當然一般投資者對公司價值分析能力很可能沒有巴菲特那麼傑出,所以,投資者集中投資組合中的股票數目不妨稍多一些,但達到15至20隻股票就足夠多了。許多價值投資大師都採用集中投資策略,將其大部分資金集中投資在少數幾隻優秀企業的股票上,正是這少數幾隻股票為其帶來了最多的投資利潤。這正好與80:20原則吻合。巴菲特説集中投資者的投資回報類似于一個人買下一群極具潛力的大學明星籃球隊員20%的未來權益,其中有一小部分球員可能可以進到NBA殿堂打球,那麼,投資者從他們身上獲取的收益很快將會在納稅收入中佔有絕大部分的比重。巴菲特受到近代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影響很大。凱恩斯被認為是投資領域的大師,他曾説過,他把大多數錢投資在少數幾家企業的股票上,並且十分清楚這些企業的投資價值。巴菲特接受了凱恩斯的思想,於是採取集中投資的策略,這種精簡措施就是只投資在少數他非常了解的企業的股票上,而且打算長期持有。

  巴菲特降低風險的策略就是小心謹慎地把資金分配在想要投資的標的上。巴菲特常説,如果一個人在一生中,被限定只能做出10種投資的決策,那麼出錯的次數一定比較少,因為此時更會審慎地考慮各項投資,才做出決策。

  不過令人吃驚的是,那些睿智又勤奮的投資者常把絕大部分的資金,投資在那些他們幾乎不了解的公司股票上。如果要他們只投資一家企業,他們可能會嗤之以鼻。但是,如果是他們的股票經紀人或營業員所報給的名牌,他們就會進場買進那些其實很糟糕的股票。
具體地説,巴菲特集中投資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找出傑出的公司。

 

  多年來,巴菲特形成了一套他自己選擇可投資公司的戰略,他對公司的選擇是基於一個普通的常識:“如果一家公司經營有方,管理者智慧超群,它的內在價值將會逐步顯示在它的股價上。”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於分析潛在企業的經濟狀況以及評估它的管理狀況上,而不是用於跟蹤股價。巴菲特認為,分析公司是一件頗費週折的事,但其結果可能是長期受益。巴菲特使用的分析過程包括用一整套的投資原理或基本原則去檢驗每個投資機會,投資者可以將這些原則視為一種工具。每個單獨的原理就是一個分析工具,將這些工具合併使用,就為投資者區分哪些公司可以為他們帶來較高的經濟回報提供了方法。如果使用得當,巴菲特的基本原則將會帶他走進那些好的公司,從而使他合情合理地進行集中證券投資。他將會選擇長期業績超群且管理層穩定的公司。這些公司在過去的穩定中求勝,在將來也會産生高額收益。這就是集中投資的核心:將投資集中在産生高於平均業績概率最高的幾家公司上。

 

  第二,傳統多元化的弊端。

 

  巴菲特説:“如果你對投資略知一二並能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那麼選5至10家價格合理且具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就足夠了。傳統意義上的多元化投資對你就毫無意義了。”傳統的多元化投資的弊端在哪兒?可以肯定的一個問題是投資者極有可能買入一些他一無所知的股票。“對投資略知一二”的投資者應用巴菲特的原理,最好將注意力集中在幾家公司上。其他堅持集中投資哲學的人則建議數量應更少些。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説,合理的數量應在10至15家。費雪也是著名的集中證券投資家,他總是説他寧願投資于幾家他非常了解的傑出公司也不願投資于眾多他不了解的公司。費雪是在1929年股市崩潰以後不久開始他的投資諮詢業務的。他仍清楚地記得當時産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是多麼至關重要:“我知道我對公司越了解,我的收益就越好。”一般情況下,費雪將他的股本限制在10家公司以內,其中有25%的投資集中在3至4家公司身上。1958年,他在《普通股》一書中寫道:“許多投資者,包括那些為他們提供諮詢的人,從未意識到,購買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你沒有充分多元化還要危險得多。”他告誡説:“最優秀的股票是極為難尋的,如果容易,那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它們了。我知道,我想購買最好的股,不然我寧願不買。”費雪的兒子肯費雪,也是一位出色的資金管理家。他是這樣總結他父親的哲學的:“我父親的投資方略是基於一個獨特卻又有遠見的思想,即少意味著多。”

 

  第三,下大財注于高概率事件上。

 

  費雪對巴菲特的影響還在於,他堅信當遇到可遇不可求的極好機遇時,唯一理智的做法是大舉投資。像所有偉大的投資家一樣,費雪決不輕舉妄動。在他盡全力了解一家公司的過程中,他會不厭其煩地親自一趟趟拜訪此公司,如果對他所見所聞感興趣,他會毫不猶豫地大量投資于該公司。他的兒子肯費雪指出:“我父親明白在一個成功企業中佔有重要一席意味著什麼。”巴菲特繼承了這一思想:“對你所做的每一筆投資,你都應當有勇氣和信心將你凈資産的10%以上投入此股。”現在你明白為什麼巴菲特説理想的投資組合應不超過10個股了吧,因為每個個股的投資都在10%,故也只能如此。然而,集中投資並不是找出10家好股然後將股本平攤在上面這麼簡單的事。儘管在集中投資中所有的股都是高概率事件股,但總有些股不可避免地高於其他股,這就需要按比例分配投資股本。玩撲克賭博的人對這一技巧瞭如指掌:當牌局形勢對我們絕對有利時,下大賭注。在許多權威人士的眼裏,投資家和賭徒並無多大區別。或許是因為我們都從同一科學原理——數學中獲取知識。與概率論並行的另一個數學理論——凱利優選模式也為集中投資提供了理論依據。凱利模式是一個公式,它使用概率原理計算出最優的選擇——對我們而言就是最佳的投資比例。當巴菲特1963年購買美國運通股時,他已經在選股中運用了優選法理論。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巴菲特作為合夥人服務於一家位於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的有限投資合夥公司,這個合夥公司使他可以在獲利機會上升時,將資金的大部分投入進去。到1963年,這個機會來了。由於提諾德安吉列牌色拉油醜聞,美國運通公司的股價從65美元直落到35美元。當時人們認為運通公司對成百萬偽造倉儲發票負有責任。巴菲特將公司凈資産的40%共計1300萬美元投在了這只優秀股票上,佔當時運通股份的5%,在其後兩年裏,運通股票翻了三番,巴菲特所在的合夥公司賺走了鉅額的利潤。

 

  第四,集中投資以降低資金週轉率。

 

  集中投資的策略是與廣泛多元化、高週轉率戰略格格不入的。在所有活躍的炒股戰略中,只有集中投資最有機會長期獲得超出一般指數的業績。但它需要投資者耐心持股,哪怕其他戰略似乎已經超前也要如此。從短期角度來看,利率的變化、通貨膨脹、對公司收益的預期都會影響股價。但隨著時間跨度的加長,持股企業的經濟效益趨勢才是最終控制股價的因素。多長時間為理想持股呢?這並無定律。投資者的目標並不是零週轉率,走另一個極端是非常愚蠢的,這會使投資者喪失充分利用好機會的時機。羅伯特哈格斯特朗建議,將資金週轉率定在10%至20%。10%的週轉率意味著你將持股10年,20%的週轉率意味著你將持股5年。

 

  第五,集中投資能夠頂住價格的波動。

 

  在傳統的活躍證券投資中,使用廣泛的多元化組合會使個體股價波動産生效果平均化。活躍的投資證券商們心裏非常清楚,當投資者打開月度報表,看到白紙黑字清清楚楚地寫著他們所持的股跌了時,這意味著什麼,甚至連那些懂行的人,明知股票的下跌是正常交易的一部分,仍對此反應強烈,甚至驚慌失措。然而投資者持股越多越雜,單股波動就越難在月度報表中顯示出來。多元化持股對許多投資者的確是一劑鎮靜劑,它起到穩定由個股波動産生的情緒波動的作用。但平緩的旅程亦是平淡的旅程,當以躲避不愉快為由,將股票的漲跌趨於平均的時候,投資者所獲得的只能是平均回報。集中投資尋求的是高於平均水準的回報。不管從學術研究上還是從實際案例史料分析上,大量證據表明,集中投資的追求是成功的。毫無疑問,從長期的角度看,所持股票公司的經濟效益定會補償任何短期的價格波動。巴菲特本人就是一個忽略波動的大師。另一位這樣的大師是巴菲特多年的朋友和同事查理芒格。查理是伯克希爾公司的副總裁。那些傾心鑽研並酷愛伯克希爾公司出類拔萃的年度報表的人都知道巴菲特與查理彼此支援,互為補充。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查理與巴菲特當時的情況類似,也在經營一家他有權力押賭注的合夥證券公司。他決策的理論邏輯與集中投資的原則絲絲相扣。查理指出:“早在60年代,我實際上參照複利表,針對普通股的表現進行各種各樣的分析,以找出我能擁有的優勢。”他的結論是,只要你能頂住價格波動,擁有3隻股票就足夠了。

 

  簡而言之,巴菲特將集中投資的精髓簡要地概括為:“選擇少數幾種可以在長期拉鋸戰中産生高於平均收益的股票,將你的大部分資本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堅持持股,穩中取勝。”為此,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於分析企業的經濟狀況以及評估它的管理狀況而不是用於跟蹤股價。


  2.集中投資能降低真正的風險

  我們的策略是集中投資,當我們只有對企業或者其他股價有興趣的時候,要儘量避免這種股票買一點,那種股票買一點的做法。當我們確信這家公司的股票具有投資吸引力的時候,我們同時也相信這只股票值得大規模投資。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説:“在股票投資中,我們期望每筆投資能夠有理想的回報,因為我們將資金集中投資在少數幾家財務穩健、具有強大競爭優勢並由能力非凡、誠實可信的經理人所管理的公司股票上。如果我們以合理的價格買入這類公司股票時,投資損失發生的概率通常非常小,確實在我們管理伯克希爾公司股票投資的38年間(扣除通用再保與政府僱員保險公司的投資),股票投資獲利與投資虧損的比例大約為100 : 1。”

 

  巴菲特對風險的定義是:“風險是指價值損失的可能性而不是價格的相對波動性。”集中投資于被市場低估的優秀公司比分散投資于一般公司更能夠降低真正的投資風險。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3年年報中給股東的信裏對集中投資與分散投資的風險程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説:“我們採取的戰略是防止我們陷入標準的分散投資教條。許多人可能會因此説這種策略一定比更加流行的組合投資戰略的風險大。我們不同意這種觀點。我們相信,這種集中投資策略使投資者在買入股票前既要進一步提高考察公司經營狀況時的審慎程度,又要提高對公司經濟特徵的滿意程度的要求標準,因而更可能降低投資風險。在闡明這種觀點時,我採用字典上的詞條解釋將風險定義為‘損失或損害的可能性’。然而,學究們喜歡另行定義投資‘風險’,斷言它是股票或股票投資組合的相對波動性,即組合波動性與股票市場中所有股票的整體波動性的比較。利用數據庫和統計技術,這些學究們精確計算出了每只股票的β值——該股票市場價格的歷史相對波動性——然後根據這些計算結果建立晦澀難懂的投資和資本配置理論。但是,在他們渴望用單一的統計來衡量風險時,他們忘記了一條基本的原則:模糊的正確勝過精確的錯誤。”

 

  巴菲特強調説:“我們堅信,電腦模型預測的精確性也不過是臆斷和毫無根據的猜測。事實上,這種模型很有可能會誘使決策者做出完全錯誤的決定。在保險和投資領域,我們曾經目睹過很多類似原因造成的災難性結果。所謂的‘組合保險’在1987年市場崩潰期間帶來的破壞性結果,讓一些篤信電腦預測的人們大跌眼鏡,到那時為止,他們才真正意識到,真應該把這些電腦扔到窗外。”巴菲特認為,確定風險不是通過價格波動,而是公司價值變動:“在評估風險的時候,β值的純粹主義者根本不屑于考慮公司生産什麼産品、公司的競爭對手有什麼舉動,或者這家公司使用的貸款是多少等一切背景材料。他甚至不想知道公司的名字。他唯一重視的是公司股票價格的歷史走勢。相反,很高興我們根本不想知道公司股票價格的歷史走勢,而是盡心去尋找那些可以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公司業務的所有資訊。因此,在我們買了股票之後,即使股市停盤了兩三年,我們也不會因此而有一點點煩惱。對於我們在喜詩糖果公司和HH布朗公司所持有的100%的股份,我們不需要用每天的報價來證實企業的良好經營。那麼,為什麼我們非得時刻知道我們持有可口可樂公司的7%股權的股票行情呢?

 

  “根據我們的看法,投資必須確定的真正風險是他從投資(包括他的出售所得)中得到的總的稅後收入,在整個預計的持有期內,是否可以至少給他帶來與原來相當的購買力,加上原始投資的適當利息。”巴菲特認為衡量公司股票投資風險“用工程般的精確性難以計算,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可以用一定程度的有效精確性來判斷”。與這種估算相關聯的主要因素是:

 

  第一,評估的企業長期經濟特性的確定性。

 

  第二,評估的企業管理的確定性,包括他們實現公司所有潛能的能力以及明智地使用現金流量的能力。

 

  第三,管理人員值得依賴,能夠將回報從企業導向股東而不是管理人員的確定性。

 

  第四,公司的收購價格。

 

  第五,未來稅率和通貨膨脹率,二者將決定投資者取得的總體投資回報的實際購買力水準的下降程度。

 

  巴菲特説:“這些因素很可能會把許多分析師搞得暈頭轉向,因為他們不可能從任何一種數據庫中得到以上風險因素的評估。但是,精確量化這些因素的困難既不能否定它們的重要性,也不能説明這些困難是不可克服的,正如大法官斯蒂沃德(Stewart)雖然發現根本不可能使淫穢文字的檢驗標準化,但他仍然斷言‘我一看便知’。投資者同樣能夠做到這一點,通過一種不精確但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一樣能夠確定某個投資中的內在風險,而不必參考複雜的數學公式或者股票價格的歷史走勢。”

 

  巴菲特認為公司持續競爭優勢的不同決定了公司股票投資風險的不同,“即使對於一個非常膚淺的觀察者來説,可口可樂和吉列公司的強大競爭力也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它們公司股票的β值卻與其他略有,甚至根本沒有競爭優勢的眾多普通公司基本相似。我們可以從這種,值的相似之處得出結論,可口可樂和吉列公司的競爭力在衡量公司風險中毫無用途嗎?或者,我們可以説,擁有公司的一部分權益——它的部分股票的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與該公司經營中內在的長期風險毫無關係嗎?我們相信這兩種結論都是廢話,而且將β值與投資風險等同起來也是一句廢話。”


  3.時機一到立即大規模買入

  投資者也應該這麼做,只有在最適當的時機才揮棒,揮出投資場上的全壘打。 ——沃倫巴菲特

  我們常常會遇見日常購買很多種股票的投資者。一般投資者,手上持有十多種以上的股票,是很普遍的事。一些股民甚至持有三四十種股票。為什麼這些股民與巴菲特集中投資的思想背道而馳呢?這實際上是他們追求“分散”風險的心理在作祟。但買對優秀公司而致大富的機會已被他們“分散”了,化為烏有了。巴菲特這種儘量買多種個股的投資態度,其實和買彩票沒啥區別。我們知道股市裏,股票漲漲跌跌,但一些股民就是一直看到手上的股票都只跌不漲。這些股民就像買彩票良久不中的賭徒那樣,買下了近乎所有的股票或彩票號碼,來中一次獎過過癮,或買到大漲的股票。如果投資者投資股市是真的抱有這種碰運氣心理的話,還不如去買彩票、上賭場、賭馬好了。至少,在那些賭博遊戲裏,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賭博,而可以親眼看著自己手上的現金慢慢地消失。但在股市這個高級的賭場裏,你實際上雖是在賭博,但卻産生幻覺,以為自己是在投資,因而投入股市大筆資金,你可能會誤以為是在長遠投資,等到遭受巨大虧損的時候,才後悔那可就太遲了。我們不要一隻手癢而想要這裡嘗試一些、那裏嘗試一些,希望能夠碰碰運氣,而是要集中精力尋找區區幾家非常優秀的公司,那麼,我們就能夠確保自己不隨便投入資金、買入自己不值得投資的公司。

 

  巴菲特40多年的投資生涯中,雖然很成功,但真正使他賺到今日財富的,卻是僅僅十多次投資決定的。他建議每個投資者都給自己一張卡片,上面只允許自己打20個小洞,每次買入一種股票時,就必須打一個洞,打完20個,就不能再買股,只能持股。這種態度會使投資者從“玩票性質”轉變成真正優秀公司的長遠投資者。

 

  巴菲特把選股比喻成射擊大象。投資者所要選擇的是頭很大的大象。大象雖然不是常常出現,而且跑得也不是很快,但如果你等到它出現時才來找把槍,那可就來不及了。為了等待和及時抓住這個機會,我們任何時刻都要把上了子彈的槍準備好。這就像投資者任何時候都準備好現金等待大好機會來臨那樣。比如,在過去近9年的美國股市飆升時期裏,巴菲特就很少購入大筆的股票,反而讓現金累積。

 

  而一般的散戶就是喜歡東買西買,這裡買一點,那裏買一點,名下股票種類多得不勝枚舉,等到最佳企業廉價購入的機會到來時,反而手上剩下的資金不多。這就像打獵時,大象一直不出現,使人失去了耐心,就連松鼠、兔子等小動物也照打不誤。結果,等到大象出現時,子彈已經所剩不多了。

 

  1999年3月,巴菲特更是向股東們強調,股市騰升已經使美好的購入機會不再,因此他找不到適合射擊的大象,但有一點卻是他可以保證的,那就是他和查理將會集中精力和保持耐心,等待大象的出現。

 

  棒球是美國人最愛的球類運動之一,巴菲特也很喜歡以棒球來比喻投資。他常提起一位美國著名職業棒球打擊手擊出全壘打的秘訣。這位打擊手説,他把打擊棒球的空間劃分成幾十個和棒球一樣大小的位置,只有在最佳的幾個位置上,他才會揮棒打擊。巴菲特説,我們投資者也應該這麼做,只有在最適當的時機才揮棒,揮出投資場上的全壘打。

 

  巴菲特本身的投資次數的確是很少的,但一旦投資了,就會是一大筆。比如,自從1960年末全盤賣出手上的白銀之後,巴菲特一直都在注意著國際銀量的供需定律,看看有沒有出現可以賺取市場錯誤標價的機會。儘管他30年來一直都在注意著銀量的生産、供應和需求,但他卻沒有發現巨大的獲利機會,因此30年來都沒有任何舉動。直到1997年,巴菲特覺得機會來了。他和查理髮現,在20世紀90年代裏,每年的銀産量都少於需求。簡單地講,銀不像金那樣主要是為了裝飾用,而是擁有一些很重要的實際經濟用途,包括製造我們日常拍攝的相片底片等。但問題是銀一般不是採礦者心目中的主要金屬,而是他們從地下採取其他金屬(如金、銅等)時所取得的副産品。因此,就供應量而言,就會受其他金屬供需情形的影響。比如,如果黃金價格大跌、銅的需求大降的話,那麼,這兩種金屬的採礦量將減少,這也導致銀的生産量相應下降。這就是90年代的普遍情形。問題是,銀的經濟用途是相當穩定的,因此這將使銀價因供應不足而上漲。但在90年代,巴菲特發現國際市場銀的供應商一直不停地消耗他們的存貨,因而導致價格一直沒漲。換言之,銀的公開價格還未反映出實際上的供需定律情況。遲早這種“消費多過生産”的現象將導致國際市場上銀的存貨被人掏盡,而銀價必將反映出這個供不應求的現象。

 

  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巴菲特的所謂“令人流口水的價格”。看中這一點之後,巴菲特在1997年總共買下了超過2.8萬噸的銀,一夜之間,從30年來完全沒有持有任何銀,搖身而成世界最大的銀主人。30年來一直不停地注意市場的供需定律但從未買入,而機會一到的時候,則大筆進場,這就是巴菲特的過人之處。巴菲特在選購股票的時候,也是這樣。如果他覺得不值得買,那他就一張股票也不買;如果值得買,他就會大舉進場,絕對不會婆婆媽媽。


  4.針對高概率事件下大賭注

  用贏利的概率乘以可能的贏利數額,再從中減去損失的概率與可能損失的數額的乘積。把可能損失數量的損失次數概率從可能贏利數量的贏利次數概率中除去,這就是我們一直想做的。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通過各種基本方法對各公司進行詳細考察,然後挑選其中的佼佼者集中投資,實際上是把“賭注”押在了這些公司身上。不過可以放心的是,由於這些精心挑選出來的公司質地優良,所以集中投資在這些公司上面,投資獲利回報高就是一種高概率事件。高概率事件當然要下大賭注,這是符合邏輯的。巴菲特的助手查理芒格一針見血地指出:所謂集中投資就是“當成功概率最高時下大賭注”。巴菲特認為,投資者在對公司沒有進行詳細了解時,不能輕舉妄動;而一旦碰到可遇不可求的投資好機會,就應當全力以赴地大舉投入。

 

  巴菲特經常説理想的股票投資者不應該超過10隻股票。不過應當注意的是,巴菲特在這裡所説的不超過10隻股票,在投資金額上並不是平均用力的。縱觀他的投資經歷,從來都是主次分明、重點突出的,他最擅長把主要資金集中投資于高概率事件股票。

 

  最典型的例子是,1987年他在美國廣播公司1隻股票上的投資,就達到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總投資額的一半。這樣的投資策略在其他股票公司中很少見,難怪有些投資家要認為巴菲特和賭徒“並沒有多大區別”了。話説回來,投資確實也有一些“賭”的成分在內,不過即使“賭”也應該賭得合情合理。在所有賭博中,每當局勢對自身有絕對優勢時,加大賭注正是一種常用技巧。

 

  在數學原理中也經常用到這一點。例如,與概率論並行的另一個數學理論凱利優選模式,就是通過概率原理來計算出最優化數學模型的。對於股票投資來説,可以據此得出最佳投資比例。當然,這種最佳投資比例一般不可能是平均用力的。

 

  截至2006年末,伯克希爾公司的業務主要分為4大塊。分析一下它的業務類型,有助於我們從巴菲特的角度認識他眼裏的高概率事件究竟分佈在哪些行業:

 

  第一就是保險業。1967年3月,伯克希爾公司以860萬美元的代價,買下了全美國保險公司及其關聯企業國民火災和海事保險公司。經過40年經營,該公司2006年末浮存金達509億美元。第二就是製造、服務及零售業。截至2006年,這部分業務的有形資産凈資産年平均報酬率為25%。第三就是政府管制的公用事業。第四就是財務及金融商品。

 

  總之,巴菲特針對高概率事件下大賭注的原則給我們的啟示是:既然你知道某只股票的回報率高,而且這又是一種高概率事件,那麼你面對的就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投資機會。毫不手軟地集中投資,是理性投資的表現。


  5.集中精力選擇“傑出公司”

  如果能買到傑出的公司無限期地持有,將會出現神奇的累積回報率。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的集中投資策略還體現在,集中精力選擇傑出的公司,然後集中資本進行投資。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於分析公司的經濟狀況以及評估它的管理狀況上,而不是用於跟蹤股價。巴菲特的分析過程包括根據一套投資準則和基本原則來評估每一次機會。這些準則可以被看做是一套工具傳動帶,每一條準則都是一種分析工具,這些準則綜合起來,提供了一套方法,來挑出那些有更多機會産生高經濟收益的公司。

 

  巴菲特警告投資者,他們的任務是做好自己的“家庭作業”,在無數的可能中找出那些真正優秀的公司和優秀的管理者。投資者如果緊緊跟隨巴菲特的集中投資法則,就一定能找到那些對集中投資有意義的公司。這些被選中的公司長期表現傑出,有著穩定的管理,這種穩定性使公司未來更有可能表現出眾,就和公司過去的表現一樣。

 

  巴菲特發現,二流的公司真的不會有可預期的收入。一家原本經濟狀況就不好的公司更是如此,雖然或許會有一段有希望的時期,但是到最後殘酷的商業競爭還是會排除任何會增加公司價值的長期利潤。他也發現,事實上一般的或二流的公司永遠隨波逐流,而股市看到其黯淡的未來後決不會對該公司有熱忱。所以説,那只是一家股票不值錢的公司。巴菲特還發現,即使該企業的市場價格逐漸接近預期的實質價值,投資者的獲利仍舊不理想,因為所得只限制在實質價值與市場價格之間。此外,資本所得稅也會吃掉獲利,因為該公司的原本經濟狀況就不理想,繼續持有它就像是搭乘一艘無目的地的船。

 

  巴菲特投資《華盛頓郵報》就很好地説明瞭他的觀點。對於《華盛頓郵報》,巴菲特在1973年用973萬美元購買了大約1727765股。他到今天仍持有那項投資,而它的現時價值將近13億美元。對《華盛頓郵報》投資的24年時間,給了巴菲特一個將近18%的年累計回報率。

 

  巴菲特承認在過去的4年,即使他偶爾會用超出其實質價值的市場價格賣出持股,但他仍繼續持有該項投資,因為那是個傑出的企業。也是因為他知道要充分發揮累計回報率的神奇效果,必須持有該項投資一段時間。

 

  GEICO是另一家巴菲特認為表現傑出的公司。巴菲特大約在1972年獲得價值4571萬美元的GEICO股票。到了1995年,這些股票大約價值是17.59億美元,給了巴菲特一個17.2%的年累計回報率。他也喜歡以可口可樂公司作例子。可口可樂公司在1919年以每股40美元公開發行。如果當時用40美元買到一股,並且持有它直到1993年,包含再投資所有的股息,這一隻股票價值會增長到超過210萬美元,投資的年累計回報率為15.8%。

 

  由此,巴菲特得出結論:“一個二流企業最有可能仍舊是二流的企業,而投資者的回報結果也可能是二流的。廉價購買帶給投資者的好處會被二流企業的低收入侵蝕。”巴菲特知道時間是傑出企業的好朋友,卻是二流企業的詛咒者。他也發現,一個傑出公司的經濟狀況是完全不同於那些二流公司的。如果能買到某家傑出公司,相對於二流公司的靜態價值,傑出公司會有擴張價值,其擴張價值最終會使股市帶動股票價格。因此傑出公司擴張價值現象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如果該公司持續成長,無限期地持有投資就比撤出來更有意思。這會使投資者延後資本所得稅的繳納直到某個遙遠的日子,並且享受累計保留收益的成果。

 

  巴菲特的基本投資原則將會帶他走進那些好的公司,從而使他合情合理地進行集中股票投資。他將會選擇長期業績超群且管理層穩定的公司。這些公司在過去的穩定中求勝,在將來也會産生高額收益。這就是集中投資的核心:把你的投資集中在那些最有可能有傑出表現的公司上。


  6.集中投資需要卓絕的耐心

  短暫的成功投資機會需要長期的耐心等待。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認為,對於集中投資者來説,只有耐心等待才能保證投資獲得成功。他憑著卓絕的耐心才走上股神的地位。

 

  從某種程度上説,巴菲特是一個徹底的機會主義者。不過,他尋找的是有十足把握的機會,決不是那種贏面很小只能冒險賭一把的小機會。有機會時該出手時就出手,而且敢出重手、下狠手,大賭大贏一把。但同樣重要的是,沒有機會時不該出手時決不出手,再小的賭注也不賭。巴菲特説:“在發現我們喜歡的股票之前,我們會一直等待。我們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才會行動,這就是我們的投資風格。”

 

  巴菲特是一個狂熱的棒球迷,他非常喜歡美國著名棒球運動員、最偉大的擊球手和外場手泰德威廉姆斯,他發現威廉姆斯的擊球原則和自己的投資原則一樣:“我們今後仍然堅持運用我們發展到如今龐大規模的成功策略,並且毫不放鬆我們的投資選擇標準。泰德威廉姆斯在他的傳記《我的生活故事》中解釋了原因:‘我的觀點是,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擊球手,你必須等到一個好球才去擊打。’這是本書中的第一原則……查理和我贊同這種觀點,而且將儘量等待那些正好落入我們的‘幸運區’的投資機會。”巴菲特感嘆,投資和運動比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短暫的成功投資機會需要長期的耐心等待。”

 

  巴菲特從1956年合夥成立第一個投資公司以來,美國的股市長期來説就是一個牛市,許多人沒耐心,跑進跑出,換來換去買股票,可是巴菲特卻一直走到底,許多股票一買就是十幾年不動。他的方法簡單至極,但沒有人能達到他的投資境界。在股價低於實際價值時買入,堅決持到價值被發現,如過分超過其內在價值當然他也會拋出,等回落再買,但是這樣的機會十幾年才有一回。短期內,利率的變化、通貨膨脹等因素會影響股價。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跨度拉長,反映公司基礎商業經濟狀況的趨勢線會逐漸主導股價的起伏。

 

  作為一個股票投資者,耐心是極為重要的素質。傳統的投資策略講究多元化與高週轉率。由許多只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可以每天都會發生變化,不斷頻繁地買進賣出是其鮮明的特色。巴菲特非常反對這種不斷變化的投資組合,因為投資者只有耐心持股,才有機會在長時間裏獲得超出一般指數的成績。一般説來,短期股價的波動可能受到諸如利率變化、通貨膨脹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但當時間的跨度足夠長時,這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將趨於穩定,股價才能更為客觀地反映出持股企業的經濟效益狀況。巴菲特經常説,只要他覺得對某只股票滿意,他就會去買,即使接下來交易所關門10年也無所謂。巴菲特認為,他買某只股票就是想永久擁有它,而決不是因為感到它要上漲。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測定一隻股票的真正價值,不過一旦我們發現自己認為值得購買的股票就要果斷地買下來,並且無需每天都盯著電腦螢幕猜測股價下一步的變動方向。你要相信,如果你對某個公司的看法是正確的,而且你正好在一個合適的價位買下了它的股票,你只需耐心地等待便可以了。
價格波動是集中投資的必然副産品。不管從學術研究上還是從實際案例史料分析上,大量證據表明,集中投資的追求是成功的。從長期的角度看,所持公司的經濟效益一定會補償任何短期的價格波動。巴菲特就是一個忽略波動的理想投資者。

 

  大多數投資者不可能像巴菲特那樣,將持股的期限定為“永遠”。他自己當然也不太可能做到這一點。不過,巴菲特所認為的5年至10年的持股時間,相對於那種頭天買進第二天賣出的持股時間來,可能也算得上是永遠了。從高週轉率走向零週轉率,就像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因為你可能因此喪失更好的機會。

 

  很少有投資者能做到持股5年至10年,因為在這一漫長的時間段裏,股價的波動可能會極為劇烈。利率、經濟景氣指數及公司的管理層都有可能發生很大的變化,進而影響到股價的波動。對大多數投資者而言,股價的波動將大大地刺激他們的神經。在傳統的多元化投資組合中,不同個股的波動將最終産生某種平均化的效果,其帶來的後果可能被抵消。但由於集中投資的特性,使得股價波動將影響巨大。所以,那些實行集中投資策略的投資者,更需要加倍的耐心與智慧來應對由股價波動所帶來的巨大衝擊。

 

  有些投資者好不容易選中了一隻股票,買入後卻發現別的股票上漲,而它卻老是不動。一開始還有些耐心,心想下次也許就輪到它漲了。可是一等再等,它就是“瘟”在那裏,而別的股票卻漲個不停。這時也許你就沒有耐心了,一氣之下將它拋掉。可是一段時間後,它又使勁往上漲,叫你後悔莫及。其實,成百上千隻股票,不可能要漲一齊漲,總有個先後。而且,一隻股票漲,也總有個能量積蓄的過程。所以,當牛市來了,只要你所選的股質地好、價位低,公司基本面沒有發生問題,別的股票都漲了,它就不可能永遠不漲。這時你只需要有耐心,考量自己當初選它買它的理由是否發生質的變化。相反,在你的等待中,別的股都漲上去了,你再將便宜籌碼拱手讓人而去追高,到頭來往往是得不償失的。

 

  對集中投資者來説,耐心是必備的素質,要想得到超出市場平均值的回報,你必須有超常的耐心等待,不要被短期行情所影響。只要你相信自己是對的,就一定要堅持。

 

  大凡股市中人都知道耐心是成功投資股市的最基本的素質,儘管長線投資者需要一定的持股耐心,但作為一般投資者,持幣的耐心也很重要。身處市場之中,面臨更多的考驗是耐心等待最佳入市時機的內心煎熬。等待的過程雖然痛苦,但等待是必需的。必須克服那種企望買到最低價的心理,因為最低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當股價穩定後再買入才是風險與收益的最佳平衡。

 

  處於跌勢中的股票,正是風險釋放的過程,貿然進入,往往會讓你立即品嘗後悔的滋味。除非你能非常肯定跌勢已盡,你一定不能想當然地以為你買了以後就不會再跌了。尤其是股價處於一段中期跌勢裏,一定要讓它跌到底,出現明顯的穩定跡象後方可買入。所謂的買跌,應該指的是買入跌後的股票,而非正在下跌的股票。一般説來,處於跌勢中的股票由於不會出現買盤過多的情況,因而無需擔心買不到股票或者高買,一般都會有充分的時間讓你從容地買到你選擇的股票,耐心地等待底部的出現,這是你唯一可以做的。因為資金才是你手中的武器,不合時機地揮動手中的武器,會使之鈍化,只有一招制敵,才會成為真正的高手。


  7.集中收購,買進整個企業

  集中投資,就意味著集中回報。只要這個股票的質地非常好,就不用擔心這種集中投資會有什麼風險。 ——沃倫巴菲特

  與集中投資相比,巴菲特更喜歡將整個公司攬入囊中。其中,對通用再保險公司的收購便是典型的一例。

 

  1998年6月19日,伯克希爾公司正式宣佈了收購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德通用再保險公司的計劃。通用再保險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再保險公司,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再保險公司之一。再保險公司主要是為其他保險公司提供保險,這種業務絕對不是那些資質膚淺、經營狀況不穩定的保險公司所能涉足的領域。

 

  伯克希爾公司根據通用再保險公司當天每股220.25美元的收盤價格,再考慮29%的折扣作為公司的收購價格。伯克希爾公司以股票形式支付收購價款,合同在1998年12月21日以後成交,因為根據美國國家稅務局的規定,這項合併在這一日期之後才可以享受免稅待遇。

 

  根據交易公佈日宣佈的股票價格,通用再保險公司的股東可以按每股270.50美元的價格,把自己持有的股票兌換為現金,總收購金額大約為220億美元。但是,由於伯克希爾公司與通用再保險公司之間相互持股的連鎖反應,導致實際價格在交易結束前的6個月內出現了下跌,使得通用再保險公司的股東只能按照每股204.40美元的價格把股份兌換為現金,或領取大約160億美元的公司股票,這筆價款大概相當於1998年公司營業收入的16倍。

 

  巴菲特説:“通過這次合併,伯克希爾公司所發行的每一種A類股票或者相當於A類的股票,都可以為公司帶來超過8萬多美元的投資。這對於公司來説是非常有利的,可以使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額達到現有水準的2倍,換句話説,合併將為公司帶來超過240億美元的追加投資。”通用再保險公司擁有190億美元的債券、50億美元的股票和大約150億美元的浮存資金。儘管這次合併僅僅使流通股增長了大約22%,但伯克希爾公司的資産總額卻神奇地增長了近65%。

 

  談起這次合併所産生的杠桿效應,巴菲特流露出了少見的興奮。他説,這次合併可以使通用再保險公司擺脫長期以來在收入增長方面受到的制約,這些消極因素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迫使通用再保險公司不得不把一些業務忍痛割愛給其他公司。現在,由於伯克希爾公司與通用再保險公司在財務方面強強聯手,使得這種收入的浮動性能夠很好地在公司內部加以消化。在這種條件下,通用再保險公司可以根據自己的願望和計劃自由開發自己的全球性業務。此外,由於伯克希爾公司在未來完全有可能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的應納稅收入,使得通用再保險公司在稅收上可以獲得很大的靈活性。最後,由於伯克希爾公司所擁有的雄厚資本,使得旗下的所有保險機構,包括通用再保險公司可以毫無顧慮地開展經營業務,而不必擔心市場出現整體性的下滑。

 

  “這些協同效應完全可以和通用再保險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所享有的聲譽、長期而穩定的客戶關係、強大的保險業務處理能力及其完善的風險管理和銷售渠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實際上完全可以保證伯克希爾公司與通用再保險公司的股東看到一個美好的未來,如果兩家公司獨立經營發展的話,這種未來恐怕是遙不可及的。”巴菲特説。

 

  通用再保險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挪威克裏斯蒂娜的挪威全球保險公司。挪威全球保險公司創建於1911年,于1917年開始在紐約市開展業務。1921年,鄧肯雷德在紐約創建了通用事故再保險公司。1945年,梅隆家族對這家公司旗下的梅隆保險公司進行了合併,並接管了這家公司的全部業務。從此之後,梅隆家族幾乎壟斷了美國的再保險市場。1996年,通用事故再保險公司又收購了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國家再保險公司。一年之後,他們在中國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辦公機構。這家公司在並購伯克希爾公司前一年的收入總額大約為10億美元。除了直接承保各主要保險公司的全部財産險和事故險的再保險業務之外,通用再保險公司的2700名員工還為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顧客提供保險精算、索賠、投保、財務管理和投資管理等服務。他們目前擁有通用再保險股份公司和國家再保險公司,其中後者是美國最大的從事財産與事故險再保險業務的集團。

 

  通用再保險集團主要是通過通用斯塔爾管理公司從事各種保險業務,公司還通過綜合險為各種公開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提供個人保險。此外,他們還通過創世紀保險管理公司,為顧客提供各種索賠業務諮詢和有價證券訴訟損失賠償服務。通用再保險集團旗下的赫爾伯特克勞公司專門提供再保險的經紀服務,美國航空保險公司主要負責對各種航空保險業務進行風險管理,而阿爾丹特風險服務公司則是一個從事商業開發顧問工作和再保險中間業務的機構。通用再保險集團還通過下屬的通用再保險金融産品公司,從事利率互換和金融衍生産品業務,為銀行、保險公司及其他公司提供各種規避風險的套期保值工具。除此以外,他們還為保險行業提供投資服務。

 

  在美國境內,通用再保險集團是標準普爾公司認定擁有3A償債能力信用級別的5家非政府金融機構之一。公司70%的股東屬於機構投資者,包括共同基金、保險公司以及養老基金。同時它還控制著德國科隆的科隆再保險公司88%的股額,科隆再保險公司是一家大型的國際再保險商。

 

  成立於1846年的科隆再保險公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再保險公司,公司的業務領域涉及全世界37個國家和地區。1994年,這家公司被通用再保險集團收購。作為回報,這次收購使科隆再保險公司獲得了德國哥特再保險公司(一家小型的德國再保險公司)27%的股份。

 

  由於通用再保險集團擁有大量的固定收入有價證券組合,其中包括相當一部分比例的市政債券。因此,伯克希爾公司通過收購通用再保險集團,有效地降低了伯克希爾公司股票市場價格浮動的風險。通過這次收購,伯克希爾公司大幅度改善了自己的流動性,而通用再保險集團則擴大了自己承擔保單的能力。例如,在1997年,通用再保險集團由於自身能力有限,曾經把一項10億美元的交易劃撥給其他公司,其中也包括伯克希爾公司。“這次收購的最大優勢在於,它使通用再保險集團可以最大程度地創造投資組合。”巴菲特説,隨著這項收購業務在1998年年底的成交,伯克希爾公司成為美國所有保險公司中最大的股東,同時也是世界上僅次於荷蘭皇家銀行的第二大股東。不過,隨後發生的艾克森公司與美孚公司的合併則創造了世界上擁有凈資産數額最大的公司。

 

  從早期一家舉步維艱的紡織廠至今,在漫長而富有傳奇色彩的伯克希爾公司發展歷史中,這次收購毫無疑問是一個具有分水嶺性質的事件。1998年9月18日,在通用再保險集團為合併事宜進行表決的董事會上,佛格森説,通用再保險集團曾經首先向伯克希爾公司提出由雙方創辦合資企業的建議,但是,後來巴菲特卻提出了雙方實行完全合併的想法。佛格森説:“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再保險承保商以及最出色的投資者之間的合併。”

 

老農夫部落格的看法:

(原文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bpHDQB2EFRnegAIsVK0AO9OLex4-/article?mid=1007)

凱利公式”是研究股票風險機率決定買賣數量的方程式,是本金多少問題。然而股票最大的功能在於抵抗通膨具有保值作用,這也是我我們信心投資根源。

誠然除權會稀釋盈餘,但是若將淨值視為安全邊際既除息又除權的股票比較光是除息不除權的股票,享有更高的安全邊際,尤其年年配股低價股產生多少安全邊際,值得長期觀察。

例如淨值是一道好的安全邊際,那麼遠東四寶與正新將是很不錯的安全標的?高股價並非有高風險值,只要發揮配股並不稀釋盈餘的話。

小樂的存股思維:

目前我將主要投資標的縮減為三檔:興農(1712)/亞泥(1102)/高股息ETF

先忍痛將台汽電(8926)拋出!以後再視情形加入一些衛星持股!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護城河選股概念淺談宏達電的投資價值-

這兩天轉貼了有關護城河概念的文章,我們不妨由護城河的選股概念來審視一下手中的持股,就以台灣智慧手機龍頭宏達電為分析對象,判斷的原則就以「如何辨識經濟護城河」(服用須知:請先看孝大的這篇:如何辨識經濟護城河?)一文所引用的原則加以檢視其是否具備寬廣的護城河股特質。

★優異商品:
1. 是否為經久不變的產品?

手機產業以目前而言幾乎是人手一支,而人類還是有通訊的需求。而宏達電雖專注於製造當紅的智慧型手機,但是當隔壁的阿公阿婆也用起iphone或三星時,宏達電先行者耕耘的地位優勢就不再了。

2. 產品的優異讓公司有定價能力?

在售價上HTC手機並不具備定價能力,主要來自於競爭者推出更多高性價比的產品(例如大陸的中興、華為、小米手機)。另外一些產品原料掌握在其他供應商手裡(如三星的AMOLED面板),成本很難壓低。

★龐大市佔率:
1.
與該產業市佔率最高的競爭者相比差異多少?

目前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市佔率如圖:

2012手機市占率  

由圖表可知宏達電的市佔率由2011年的9.3%萎縮至5.3%,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拉大,與三星相比,足足少了21個百分點;與APPLE相較,也有17.6%的差距。

★卓越執行力

1. 是否有專利的生產製造流程?

智慧手機的外型與硬體功能發展至今差異已不大,宏達電在這方面沒有明顯優勢。

2. 優秀的營運效率原因為何?能否持續?

以2011年EPS超過70的獲利,成績相當亮眼,但今年業績顯著下滑,恐怕難以維持高成長。(宏達電去年1Q EPS22元 , 今年1Q EPS 只有5.7元)

★傑出管理者

1. 公司是否為家族企業?

應該算泛台塑集團的股票吧!不過雪紅姊應該不是很喜歡人家這麼說吧!

2. 管理者是否有可以傳承的接班人?

目前的執行長周永明還不到交棒時刻,我們不清楚其接班規劃。不過最近更換了新的發言人張嘉臨(前高盛台灣總裁),倒有點新意。當然周永明的領導個人認為還是不錯的!

3. 公司是從內部培養接班人還是從外面遴選?

不適用。

★無形資產:

1. 有客戶願意為同樣等級的產品多付一些錢的品牌?

面對三星和蘋果的品牌魅力,這一點恐怕很難!

2. 有時效還很長的有效專利?

這一點是宏達電的痛!到處挨告,最近連手機都被扣在美國海關!所以專利的佈局也是宏達電應該強化的方向(不能老靠GOOGLE買專利吧!)。

3. 有法規的授權或是取得國際級不易取得的認證?

不適用。

★顧客轉換成本:

1. 市場上同質性產品或服務的選擇是否多樣?

這點也是宏達電遭遇的困難,智慧型手機太多人要做了!據說連一些對岸的網路內容商都跳出來分一杯羹!(如阿里巴巴、百度)

2. 客戶轉而使用別家產品或服務的代價(時間、金錢)?

這是品牌忠誠度問題,雖然我支持HTC,但身體很誠實還是買了IPHONE4(沒S)!不過倒是有這樣的新聞(2011年):

宏達電品牌在全球知名度逐漸打開,根據市調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統計,宏達電手機用戶,在所有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當中,品牌忠誠度僅次於蘋果iPhone,領先黑莓機RIM與韓國三星,手機第一大品牌諾基亞,品牌忠誠度則首度出現下滑。

以上這則新聞倒是可以自我安慰一下!

★網絡經濟:

1. 顧客或使用者增加對於公司的正面影響是否為非線性?

這一點隨著手機硬體差距的縮小,其正面影響會越來越輕微,但是軟體內容的強化應可提高顧客的黏著度(如同樣是安卓手機,個人就覺得htc的sense介面比起其他品牌來得體貼)。近來宏達電收購許多媒體公司(tvbs/beats),有朝著這方向努力。

2. 公司的服務據點增加對於公司的正面影響是否為非線性?

宏達電目前銷售策略除了聚焦於one系列手機產品外,也將主攻大陸中端手機市場,並積極拓點。

相關新聞:

※不讓三星旗艦機種Galaxy S3造勢專美於前,宏達電 (2498) 今天宣布公佈全球最新一波宣傳策略,強打HTC One的4大產品體驗區「相機品質」、「Beats Audio原音重現」、「串連居家影音」以及「行車娛樂體驗」等,將分別拓展到全省近200個服務據點。
※周永明表示,過去二季的改變,主要挑戰在美國市場,因蘋果的iPhone 4S上市,合作的電信業者從AT&T擴展到Verizon、Sprint等,但強調與電信業者的合作關係不變,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沒有變弱,但市佔率要回到50%不易。今年美國市場是否持續受影響?他說,市場一直在變化,今年開始美國不會是最大市場,這樣的分布調整是好的,強調亞洲市場的潛力很強。
至於其他市場,他說,歐洲市場衰退不大,亞洲市場有很不錯的成長。今年中國市場不錯,該市場品牌發展進入第二年,品牌知名度、通路佈建及 產品組合陸續到位,目前與跟中移動、中聯通、中國電信三家電信運營商合作,產品定位在1999-2129人民幣,下禮拜就會出貨。美國主推高階機種,亞洲、歐洲的產品組合較廣,亞洲新興市場的中價機種較多。另,封閉的日本市場今年有了突破,HTC與KDDI合作為日本市場打造出HTC J。

 

★成本優勢:

1. 生產流程中可以讓公司比對手有更低的成本?

之前宏達電用多款多樣的手機行銷策略製造規模經濟優勢,如今恐怕很難複製此種成功經驗。而出貨產品的減少也直接拉高成本,喪失規模經濟優勢,獲利及毛利率都不如以往。

2. 公司擁有地理位置的優勢,在某個特定區域形成獨佔或寡佔?

一句話:困難!光在台灣市占都被三星打趴了,更遑論歐美?目前只能冀望大陸及亞洲市場。

3. 公司擁有經濟規模的優勢?

如第一點所言,宏達電的規模經濟優勢喪失中。拿它的對手蘋果和三星來看,蘋果鞏固料源不遺餘力,各家廠商無不盡力爭取這個大客戶,雖僅得到微薄的代工利潤,但股價就是有辦法一飛沖天,不過真正爽的當然是蘋果!而三星掌握關鍵性材料(面板、處理器、記憶體),其規模經濟效益不言可喻。

4. 公司擁有其他對手所沒有的獨特資產?

這一點應該是:沒有!當然你可以說是HTC品牌價值(商譽)或台塑集團撐腰,但我認為不明顯。

結論

我還是認為宏達電(2498)是好公司,但以護城河股的標準來看,顯然是不及格的。

本文完

以上分析為個人不成熟之想法,還希望各界留言予以指教!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什麼原因阻止財務穩健的精明對手進軍這家公司的領域?

★優異商品:
1. 是否為經久不變的產品?
產品跟服務是公司獲取營收的主要途徑,若產品或服務是持續演變的,那表示公司可能還在參與淘汰賽的過程中,即便是一時取得產業的領先位置,也難保可以持續維持這樣的優勢地位。很多前股王都是明顯的例子(威盛就很典型),若產品變化性小甚至是沒變化,但公司依舊能維持不錯的獲利,表示公司應該已經是淘汰賽後的優勝者了,如此在預估未來獲利是比較容易的,也比較不會有太大的意外出現。

2. 產品的優異讓公司有定價能力?
公司對於產品或服務若有定價能力,在承受大環境的衝擊時往往能較同業有更大的存活機會。一般說來,若所屬產業的競爭者太多或是原物料之類的產品,就算產品品質穩定又優良,公司也很難有定價能力。

★龐大市佔率:
1. 與該產業市佔率最高的競爭者相比差異多少?
衡量公司與產業龍頭(如果是封閉市場,可以只跟國內業者相比較,但競爭通常是全球性的,所以還是跟國際龍頭比較為正確)的差異,一方面可以知道公司的競爭實力,若產業還屬於成長且變化快速階段,那麼差異越大,對於公司未來的競爭實力恐怕要存疑;若產業成長已經緩慢甚至停滯,那麼公司未來成長得靠搶奪對手的市場為主,公司過去的毛利如果表現穩定且營收逐漸在成長,表示公司未來有機會啃蝕對手的市佔率(例如精華光學);反之若毛利越來越低,營收萎縮,那表示老大哥們已經注意到這個小老弟,並且開始威脅其生存,這樣還是另外找別的目標比較適當(手機產業就常上演這樣的戲碼)。

2. 達成目前高市佔率的主因?
任何公司在所屬產業擁有高市佔率是一項難得的成就,但是達到這成就的原因比事實還重要。威盛曾經靠英特爾錯估情勢而取得優勢位置,在晶片組的市佔率曾經不低,但等英特爾一覺醒,威盛就被打壓到不堪的處境。一般說來,達成高市佔率的歷程越久,這樣的高市佔率越穩固,反之就很可能只是適逢天時地利人和,之後怎麼上去就怎麼下來。

3. 高市佔率在這個產業中是否代表有定價能力?
高市佔率如果是靠殺價競爭所換得,這樣的市佔率也沒什麼值得炫耀。全球前三大PC廠,HP、Dell以及acer,雖然市佔率不小,但各家產品差異不大,幾乎沒有價格的主導力,這樣的高市佔率除了對供應商比較有談判籌碼,對獲利的助益並不大。反觀 Apple 雖然市佔率不高,但產品獨特性讓公司有較高的定價能力,對獲利有很大的幫助。

★卓越執行力
1. 是否有專利的生產製造流程?
國內的健檢產業中,美兆健檢靠著其專利的流程獲得不少好評與顧客的肯定,甚至還有國外業者付錢買授權。擁有專利的生產流程可以讓公司面對競爭對手時,擁有較強的競爭力,也可建立夠高的競爭門檻嚇阻新的對手加入。

2. 優秀的營運效率原因為何?能否持續?
台灣代工業者的營運效率世界知名,但是彼此之間開放的競爭加上人才的流動,前幾名代工大廠營運效率的差異已經不大,所以要透過優秀的營運效率取得領先已經不容易。另一方面,勞力密集的產業很容易造成大家都往人力成本低的國家地區移動,先行者也許可以取得一時的優勢,但一旦競爭對手起而效尤之後,這優勢就蕩然無存了。

★傑出管理者
1. 公司是否為家族企業?
家族企業的特色在於籌碼較為集中且持股比例高,經營者對於家族成員有原賦的使命感,所以經營通常較注重穩健這項特質。投資這樣的公司比較容易讓人放心。但如果家族持有比例已經低於兩成,或是公司資本額過小,這項就不能算是正面特質了。

2. 管理者是否有可以傳承的接班人?
一般說來公司的創辦人都是很優異的,但若是後繼無人,或其讓公司穩健的優點沒有傳承到繼任者(亦即繼任者幾乎沒有原經營者的良好特質),那很難不擔心繼任者一時心血來潮所做的決策會不會衝擊到公司未來的競爭力。如果經營者是在世時即做好接班準備,這種傳承是比較不需擔心的,若經營者是猝逝,那麼就得注意繼任者接下來的表現。

3. 公司是從內部培養接班人還是從外面遴選?
經營者若從公司基層做起,對於公司的認同感較高,也沒有企業文化的適應問題,但缺點是可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若從外面遴選,常常可以明確知道公司優勢與弊端為何,若公司原來積重難返或需要大破大立,這樣的作法算是出現一線曙光(不過這樣的公司恐怕不適合投資),缺點則是得經過一段磨合期,若不習慣該企業文化,很難不成為短命的經理人。

★無形資產:
1. 有客戶願意為同樣等級的產品多付一些錢的品牌?
一般很容易對銷售高級商品或服務的公司認定其品牌是較有價值的,但公司在提供更優質商品或服務的同時,同樣也得付出更多的生產或營運成本,如果不仔細研究其財報的數字,很可能會誤以為提供質優的產品的公司會比較賺錢。事實上,很多品牌的建立是靠不間斷的廣告行銷來建立的,而這樣的手段同業也絕對會採用,往往感覺品牌知名度高的公司,其行銷費用往往高得令人咋舌,最終獲利並不見得會比較高,這點應該特別留意。

最好的比較基礎應該是針對同樣性質的產品或服務,若消費者願意為此多付一些錢,那這樣的品牌的確可算無形資產,較常見的例子像是衛生紙,很多量販通路都有販售自己品牌的衛生紙,且都是委託幾家大廠代工製造,但仍然還是會有不少消費者願意多花點錢買這些大廠自家品牌的衛生紙,這就是品牌的威力了。

2. 有時效還很長的有效專利?
如果公司擁有關鍵的專利,任何人要使用都要付費取得授權,或是專利產品的效益是市場上沒有同等替代品的,公司絕對是可以說已經抱著一隻金雞母了。但是如果這專利的有效期已經接近到期時刻,就像很多藥廠的專利藥品變成學名藥之後,藍海瞬間染紅,公司的獲利若沒有新一代的專利可以延續公司的優勢,護城河將轉瞬被填平。
3M 是一家很特別的公司,靠著持續研發各種專利產品,讓公司維持寬廣的護城河,甚至可以憑恃這些專利讓不小心碰觸到其專利地雷的競爭者付出慘痛代價,也是另一種讓對手不敢輕易與其競爭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有法規的授權或是取得國際級不易取得的認證?
這類最常見的範例是廢棄物處理執照、FDA的藥證、地區性有線電視台的執照(不過這個限制據說NCC將廢除),還有國際重量級客戶的認證等等。這類認證或授權有些除了有數量的限制,常常是曠日廢時,如果競爭對手沒有嚴密的準備跟可支撐的財務條件,要與其競爭也是艱困的任務。

★顧客轉換成本:
1. 市場上同質性產品或服務的選擇是否多樣?
通常終端客戶為一般消費者的產品或服務,幾乎都是有多樣的同質產品可以選擇。但這樣的情況並不表示提供這類產品或服務的業者就得在「紅海」中苦苦掙扎求生,這如巴菲特強調他喜歡投資「消費者特許」的企業,一般消費者對於品牌的獨特情感常常左右其消費取向,加上企業如果能在產品或營運成本上有獨到之處,儘管消費者真的有多項選擇,還是能讓某幾家企業取得不小的市佔率而進入良性循環。只是說實話,這類的例子倒不是太多,所以在選取投資標的時還是得注意其市佔率的變化情況(如果各業者市佔率變化不大,而公司獲利又不突出,那這公司鐵定沒有護城河)。金融、電信、有線電視這類服務方面,雖然客戶的選擇很多樣,但彼此間的差異實在不大,而顧客要轉換常常要填寫並準備不少文件跟相關資料,所以只要不太犯錯,客戶的穩定性倒是很高。

在B2B的產品或服務上,如果有牽涉到認證以及安全、穩定性考量,儘管客戶有多樣選擇,但在認證或評估替代性的時間跟經費成本往往比效益的差異大,客戶轉換供應商的意願就會比較低些,這情況在工業電腦、藥品原料、關鍵零組件的公司都可看到類似情況。

2. 客戶轉而使用別家產品或服務的代價(時間、金錢)?
對大部分身為客戶的人來說,抗拒改變或是麻煩能免則免是最符合天性的。然而食衣住行育樂這幾個大項目中,食品跟服飾這兩個類別卻明顯不具備有上述的特質。就功能上來說,只要吃得飽、穿得暖,成本效益符合個人需求,至於是哪一家公司生產的食品或服飾,前者有嚐鮮的需求,後者則有流行在驅使,要說有某幾家公司可以建立忠誠的消費族群,實非易事,因為對一般消費者來說,這兩方面使用不同家產品的代價實在微乎其微。

不過對於提供服務的公司來說,除了一次性的服務(像是餐飲、旅遊、住宿這類)以外,有不少是建立在一段時間的契約關係上,這類服務的特色通常在初期對客戶來說有些「初始成本」,例如填寫一堆申請書(手機服務、證券基金投資),或是基礎軟硬體的架設(保全、有線電視、主機託管),或是申請過程需要曠日廢時的等待,只要該公司的價格跟服務品質相對同業沒有重大落差,客戶通常會考量轉換成本而選擇繼續由其提供服務。

至於最終極的轉換成本則在於客戶的一種沉沒成本-使用習慣。最好的例子就是 Microsoft 的獲利主力 Office 系列以及 Sun 提供的免費對應軟體 Open Office。相對後者來說前者雖然賣得不便宜,但由於提早卡位,加上對於「非法個人使用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政策,大多數人已經習慣其使用介面。而這樣長久建立的使用習慣加上廣為流傳的檔案格式,使得後者就算是用完全免費的行銷策略依然很難撼動其領先地位。

★網絡經濟:
1. 顧客或使用者增加對於公司的正面影響是否為非線性?
想像一下,世界上如果只有一具電話,一台傳真機,會有什麼效益?生活中其實已經不難發現這類隨著顧客與使用者數量增加,總效益呈現指數關係的成長:手機、電話、傳真機(電信公司),電視(電視傳播公司),網路服務(Google、Facebook、Plurk)。毫不令人意外的,這些對應的產品跟服務都讓不少人致富,因為服務的對象數量的增長,一方面大大提供彼此之間的互動機會,另一方面也成為提供服務公司異業結盟或共同行銷的籌碼,而這些都可以化為白花花的鈔票,一點一滴持續流入這些公司的口袋中。個人認為,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待,電信、電視、網路其實也是一種槓桿工具,讓內容提供者只要一次的功夫,就可以不斷複製與傳達到各客戶的周遭,年輕一輩如果知道善加利用這類槓桿,要快速致富還真的不難。

2. 公司的服務據點增加對於公司的正面影響是否為非線性?
公司營收隨著服務據點增加有指數成長特性,具有這類特點的公司有類似 FedEx 或 DHL 這類貨運公司,航空公司,鐵路公司等。因為這些公司透過旗下據點之間的連結數增加,進而可以提供客戶更多種選擇,自然也可以做到更多生意來增加其營收。

★成本優勢;
1. 生產流程中可以讓公司比對手有更低的成本?
對同產業的企業而言,即便是同樣品質及相同價格的產品,如果生產流程能有獨到之處,同樣可以透過壓低成本來創造額外利潤。在台灣最明顯的例子當推台塑集團。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先生認為,賣大家都需要的原料最不用煩惱賣不出去的問題,塑化原料大家都一樣,只要能想辦法比同業降低更多成本,就可以賺取更多的利潤,而台塑透過上下游垂直整合,從進口原油開始,透過台塑石化、台塑、南亞、福懋及其他相關公司分工並交叉持股,把本來會被別人賺走的錢給自己人賺,這種優勢不但讓台塑集團稱霸台灣石化產品供應鍊,在全球同性質公司中也有很強的競爭優勢。而鴻海目前也正以類似的發展方式,不但垂直整合,甚至還水平整合,所以就算在毛利保四保五的電子代工產業,也有所向披靡的競爭力。

另外像是已經被併購的億豐,儘管做的是百葉窗這種看似簡單的產品,透過良好的管理,還有回收生產時伴隨產生的廢棄物並再利用,讓億豐得以有不錯且穩定的獲利,進而被私募基金相中成為併購對象。

2. 公司擁有地理位置的優勢,在某個特定區域形成獨佔或寡佔?
儘管目前企業的競爭也進入全球化的階段,各國企業短兵相接的機會頻仍,不過卻有些產業因為產品或服務的屬性而享有地利之便,這種實際的地理位置優勢絕非對手可以輕易取得的。例如水泥、混凝土這樣的產品,體積大又重但單位體積或重量的售價又不若一般高科技電子產品,且各建案分散四處並不固定,使運輸的成本很難被忽視,因此只要企業得以在某個地區站穩腳步,新進者幾乎無法與其競爭。但也因此這類企業往往不得不透過併購手段,才得以跨入新的區域市場。

另外像是巴菲特最近收購的鐵路事業,還有其他公用事業也大多有這類地理位置的優勢。還有個共通點,這類優勢的公司幾乎都是無聊又容易理解的傳統產業,所以要區分是否有這項優勢應該不難。


3. 公司擁有經濟規模的優勢?
大家都知道批發價購得的每單位產品售價會比零售價划算很多(不過根據商週的報導,這規則在印尼卻相反)。對於企業在採購原料或是零件時,若一次採購的量夠大,經常可有不錯的議價空間,正如同都是銷售 NB 的品牌大廠,前三大市佔率的公司,NB 組裝廠就比較不敢賺他們太多錢(毛利率較低),而他們在採購 CPU、記憶體時,也因為是大客戶,能取得較優先且大的供應量。另一方面,當經濟規模大到可以讓公司的邊際成本比競爭對手小時,自然有更大的獲利空間出現,並可以此作為發動價格戰的籌碼,這也正是目前鴻海的競爭對手會出現「防鴻」共識的主因。另外像是系統保全這產業,如果客戶數量無法達到一定規模,但硬體建置及保全人員聘僱這樣的投入卻又不能少,將讓未達經濟規模的競爭者退出市場或是縮小服務的範圍跟項目。國內前兩大系統保全業者--中興保全跟新光保全,幾乎壟斷了整個台灣系統保全的市場,主因正是他們已經先達到經濟規模,而隨著時間所形成的高市佔率又使得其他競爭者很難達到經濟規模,如此交互影響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不過有些產業經濟規模的優勢並不明顯,量少、質精、高度依賴人工技術的,像是珠寶或高級機械表就比較無法有這樣的優勢出現。

4. 公司擁有其他對手所沒有的獨特資產?
澳洲的必和必拓跟力拓兩者為什麼可以讓在世界各地都很吃得開的中國低頭?因為他們擁有中國最需要的鐵礦砂。採礦公司的礦藏可說是這個特性的最佳範例。因為礦產的被替代性低,而且探勘、開採、運送都要不少時間,當然還缺不了運氣。所以只要發現蘊藏量大的礦藏,在枯竭前都是非常穩定且優良的獲利源。而有一種比較廣為人知獨特資產是「富爸爸」,像是獨家擁有中鋼原料供應的中碳、擁有金士頓跟東芝兩大股東奧援的力成、有泛新光集團當穩定客源的新保、還有可寄望鴻海吃下大部分產能的新奇美...等等,都是因為有富爸爸在撐腰,對於公司的獲利穩定度都有不錯的幫助。而對於某些大股東是政府的企業來說,有政府在後面撐腰自然是無法漠視的獨特資產,所以在先前金融海嘯肆虐之際,只要大股東是政府的,通常可以讓其他小股東以及其客戶放心不少,不過國營企業通常不太容易長期保有競爭力,所以擁有這項護城河的國營企業,不見得是投資的好選擇,這恐怕是身為投資人應該要重視的一點。

雖然前四項在「尋找投資護城河」書中被認定為「誤判」的護城河
不過我還是認為若能瞭解公司這些特質也是好事一樁
相信只要能自問自答回覆上述的問題
應該就能瞭解這是不是一個符合長期投資的好標的了

摘自:孝話一籮筐http://tkuewlch.pixnet.net/blog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巴菲特經常說,他要尋找的是偉大的企業。偉大的企業,一是非常賺錢,二是能夠長期持續地非常賺錢,用專業一點的術語表達就是,具有超額盈利能力,而這種超額盈利能力關鍵來自於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

巴菲特1999年曾說:“對於投資來說,關鍵不是確定某個產業對社會的影響力有多大,或者這個產業將會增長多少,而是要確定任何所選擇的一家企業的競爭優勢,而且更重要的是確定這種優勢的持續性。”

市場經濟下,競爭如此激烈,憑什么可以保持競爭優勢長期持續呢?

巴菲特的回答是:偉大的企業必須有偉大的護城河,一種是低成本,一種是大品牌。

一、偉大的企業必須有偉大的護城河

巴菲特2007年指出,關鍵在於護城河:“一家真正稱得上偉大的企業,必須擁有一條能夠持久不衰的‘護城河’,從而保護企業享有很高的投入資本收益率。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導致競爭對手們必定持續不斷地攻擊任何一家收益率很高的企業‘城堡’。因此,企業要想持續不斷地取得成功,至關重要的是要擁有一個讓競爭對手非常畏懼的難以攻克的競爭堡壘,回顧整個商業歷史,很多企業只是像‘羅馬焰火筒’一樣輝煌一時,它們的護城河事實證明虛弱得不堪一擊,對手很快就輕松跨越。”

巴菲特如此概括:“在商業世界,我努力尋找被無法攻破的護城河所保護的經濟城堡。”

事實上,巴菲特通過長期投資經驗形成的對持續競爭優勢的看法與著名競爭優勢研究專家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十分相似。

2000年4月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回答問題時說:“我對波特非常了解,我很明白我們的想法是相似的。他在書中寫道,長期的可持續競爭優勢是任何企業經營的核心,而這一點我們所想的完全相同。這正是投資的關鍵所在。理解這一點的最佳途徑是研究分析那些已經取得長期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

波特認為:公司競爭優勢“歸根結底來源於企業為客戶(即消費者)創造的超過其成本的價值。價值是客戶愿意支付的價錢,而超額價值產生於以低於對手的價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獨特的效益補償高價而有余”。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是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在競爭者所有的仿制能力均嘗試之后,企業仍能夠保持的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是否能夠持續以及持續多長時間,取決於企業的競爭優勢“壁壘”。競爭對手企業想模仿優勢企業的競爭優勢,必須克服或通過創新避開優勢企業的隔離機制,但是這需要額外增加其生產成本或降低其收益率,從而減弱其模仿和進入的驅動力,這種“壁壘”使競爭優勢在長期內持續下去,并長期獲得超額利潤。

巴菲特形象地把競爭優勢壁壘稱為“護城河”:“那些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周圍具有很寬的護城河的企業能為投資者帶來滿意的回報。”“我們喜歡持有這樣的‘企業城堡’:有很寬的護城河,河里游滿了很多鯊魚和鱷魚,足以抵擋外來闖入者。”

二、企業護城河兩大類:低成本與大品牌

巴菲特把護城河分為兩大類:“一種競爭堡壘是成為低成本生產商(如GEICO保險公司和Costco超市),另一種競爭堡壘是擁有強大的全球性品牌(如可口可樂、吉列和美國運通公司)。”

其實這和波特對競爭優勢的看法基本上相同。波特在《競爭優勢》中指出:“競爭優勢有兩種基本形式:成本領先和差異化”。“盡管相對於其競爭對手有很多優勢和劣勢,企業仍然可以擁有兩種基本的競爭優勢:低成本或差異化。一個企業所具有的優勢或劣勢的顯著性最終取決於企業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對相對成本和差異化有所作為”。“任何一個業績優異的企業都具備其中之一或同時具備兩種優勢,即超凡的獲利能力從邏輯上說只能來自於低成本和差異化中的高定價”。

巴菲特1986年認為GEICO成功的最關鍵因素在於其事實上能夠保持其他競爭對手無法相比的最低經營成本:“GEICO與競爭對手之間的成本差異就是一條保護價值非凡人人垂涎的企業城堡的護城河,沒有人比GEICO公司董事長BillSnyder更加深刻理解這個護城河保護城堡的道理。他通過持續降低成本不斷拓寬這條護城河,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加強企業的經濟特權。1985年到1986年間,GEICO公司總費用比率從24.1%降低到23.5%,而且在Bill的領導下,總費用比率幾乎可以肯定還會進一步下降。如果公司能夠做到這一點,而且公司能夠繼續保持客戶服務和承保的高標準,公司的前途將會非常光明。”

巴菲特說:“可口可樂擁有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品牌,價格公道,深受歡迎——在各個國家,它的人均銷售量每年都在增加,沒有哪一種產品能像它這樣。”巴菲特1993年如此分析可口可樂的品牌優勢:“更重要的是,可口可樂與吉列近年來也確實在繼續增加他們全球市場的占有率,品牌的巨大吸引力、產品的出眾特質與銷售渠道的強大實力,使得他們擁有超強的競爭力,就像是在他們的企業經濟城堡周圍形成了一條護城河。相比之下,一般的公司每天都在沒有任何這樣保障的情況下浴血奮戰。就像彼得·林奇說的那樣,銷售相似商品的公司的股票,應當貼上這樣一條標簽:競爭有害健康。”

摘自: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第一財經日報) 2012-05-19 01:59:15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
---------------------------------------------------
《白話解》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有智慧的人聽到道就覺悟了,故能勤奮力行。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一般人聽到道,覺得好像有些道理可是又沒有覺悟,所以不會身體力行。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等而下之的聽了道,完全無法體會高深的道,覺得所聽到的只不過是笑話。

存股思維:

有句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在股市投資的道路上,同樣有著各式各樣的理論和方法。其實不管哪一種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論,並能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最怕的就是半瓶醋,一下子學技術分析、波浪理論,一下子又說自己是巴菲特價值投資的信徒,結果弄得不倫不類,那比無知還糟糕。而在堅持的過程中,又是另一番考驗,倘若我們確信自己所堅持的方法無誤,那就該勇於執行,老子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是矣!而那些隨波逐流沒有定見的投機者,一如老子所言:「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他們沒辦法貫徹信念,自然在股票市場上追高殺低了!至於等而下之者,對於別人的理論往往嗤之以鼻,以為自己才是真理,才是市場少數的贏家,殊不知已落下流!存股者要有的認知是:堅定立場,不管市場如何地波動,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所選的三、到五家具有競爭力的公司,賺取股息而不是價差。當然這樣的做法不免遇到如老子所言:「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但那又何妨?投機者著眼於短期價差的「零和遊戲」,我們看重的是企業長期經營的價值,追求的是「正和遊戲」。你我不是傳道者,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走的股道,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如是而已。我何必要求投機者來信我的「道」?寧願存股路上踽踽而行,也不願與眾人和其光,同其塵啊!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5月持股

5月新增台汽電(8926)持股2張

預估本年度現金股利:46000元

帳面報酬率:-0.2%(5/18)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來談談高殖利率或高配息股票的買賣策略。首先我們要了解何謂殖利率?何謂高配息率?
這裡所謂殖利率,是指現金股息殖利率,計算方式為:

股價(現金股利/每股現價)*100%=現金股息殖利率

例如宏達電100年度預計配發40元,以5/18日收盤價400元計算,殖利率為(40/400)*100%=10%。

一般而言,若現金股息殖利率大於5%以上就是可以考慮買進的標的。

配息率:是指公司賺了多少錢,並從中拿出一部分獲利配給股東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為:

現金股利/每股盈餘*100%=現金配息率。

以宏達電(2498)為例,100年每股盈餘為73.32元,預計發放現金股利為40元,則現金配息率為54.5%。

通常配息率在70%以上則是對於股東較為大方的高配息率企業。

當然上面所謂高殖利率或高配息的股票,我們應先排除科技相關的類股以及高價股,這是因為科技產業的波動度大,前一年大賺錢的公司有可能後一年發生虧損,而高價股通常是業績成長速度爆發的股票,但隨著業績邁入低成長甚至衰退,股價就會遇到大幅修正,例如宏達電成1300元跌落至目前400元,股價只剩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風險太高!因此這兩類股票我們不予考慮買進。

買進的流程為:

                            預估全年配息

                    (以前一年度的前三季盈餘推估)
                                 ▼
                    董事會公布配息決議前分批買進

                          (通常為三四月之前)
                                 ▼
                               除息日前

                            (通常為七八月)
                             ↙        ↘
                         股價漲高         股價持平或下跌

                   (設定獲利目標如20%)    
                          ↓                 ↓
                     可考慮賣出           參與除權息
                                

                                 ▼
                              除息日後
                            ↙        ↘
填息則不買進,伺股價低檔再布局       填息則暫停買進,等待股價回檔
未填息則可買回                      未填息則持續買進
                                 ▼
                     累積持股數,賺取股息後再投入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無正,正復爲奇,善復爲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白話解》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為政能做到無為而治,人民自然淳樸;為政若明察秋毫(水清則無魚),人民為了私利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了。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禍與福本就是一體的兩面。有誰能正確的分辨福與禍呢?
其無正,正復爲奇,善復爲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我們認知的“正”只不過是短暫適用的名,隨時空演變後,正又變成奇;善又轉成妖,人們一直迷惑在道“變動不居”的常態中,卻執著於自我認知的道與名,久久無法覺悟。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但是聖人懂得這些道理,他只給人民一些大原則遵行,不用善惡來區分族群。
廉而不劌,
要求清廉,只去除污點,卻不會傷害百姓。
直而不肆,
處事正直卻不會得理不饒人。
光而不耀。
光照百姓以明道,卻能做到不耀眼刺目。

存股思維:

最近股市籠罩著一片陰霾,證所稅問題、歐債問題、油電雙漲問題,好像所有負面的因素都自動聚集在一起了。今天(5/18)台北股市下跌了205點,投資人怕嗎?如果心中沒有一種定見,一種堅持,那麼外來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使人充滿著疑懼以及不安定感。看看政府打著公平正義的大旗,磨刀霍霍地對著投資人,看似雷厲風行、勢不可擋,但市場的反應卻說明了一切。老子說:「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點出了為政者該有的心態與治民之原則。如果為政者只想著枝微末節的齊頭式公平正義,而忽略了人民的真正需求和傾聽人民的聲音,會造成老子所言「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的現象,主政者可不細思詳察?

對於存股者而言股價下跌是福?是禍?想想老子那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股息成分股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第八章 上善若水) 
---------------------------------------------------------------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白話解》
 
上善若水。
 
好的德行就像水的特質一般。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善於利益萬物而不爭私利,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處在眾人嫌惡的低下環境而能自得,他的修養可說是近於得道了。

 
 
-----------------------------------------------------------------
 
 
存股思維: 
老子提到水的特質為「善利萬物而不爭」,就好像人若能處在惡劣的環境而能自得,那就接近老子所謂的「道」。存股的人何嘗不是需要此種修養與耐心?當所持有的好股票遇到利空(如近來證所稅議題、油電雙漲、歐債危機擴大),導致股價的下跌,帳面虧損不斷擴大,能夠忍受套牢的有幾人?敢於加碼進場的又有幾人?
 
巴菲特說的:「別人恐懼時,我們應該貪婪。」我們應該看到的不是所持股價帳面價值的減少,而應該想:我是否能以更為低廉的價格買進價值被低估的企業公司之股票?百貨公司跳樓大拍賣時,我們會去搶購,那下跌的優質股票難道不是一樣的道理?為什麼不敢趁他便宜時買進?買進價格便宜的東西豈是違反人性的呢?
 
專家告訴我們:「不要接掉落的刀子」、「底部未確立前不要進場」那是符合事實的嗎?對於存股投資者而言,價格低於價值才是我們所關心的。殖利率的概念告訴我們的是,當你以更便宜的價格買進獲利穩定會發放現金的股票(就好像一股活泉,不斷地注入財富之池),基本上你成功獲利的機率很高!
 
再想一想老子對於水的讚美之詞,學學水吧!當整個局勢越悲觀低落,或許正是存股者搶先站在下一波浪頭的時候!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
《白話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實話總是不好聽,好聽的話大多不會是實話。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好人通常不能言善道,能言善道的大多不會是好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學海無涯,要專精就不能廣博,廣博就不可能專精。
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不會為自己累積私有財物。因為他懂得:為別人做事而互利,自己才會更加富有。把東西給別人而互惠,自己才會擁有更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天道總是利益萬物而不傷害萬物,聖人之道為人謀福利而不爭私利。
 
存股思維:
 
    老子的這段話讓我想到了股票市場總有許多分析大師,他們講起經濟情勢起來頭頭是道,講起產業前景天花亂墜,解釋技術線圖也頗讓人目瞪口呆,但這就是真相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那些分析師口中的明星產業,過了十年之後又將如何?君不見「三D慘業」嗎?十年前也被說成是明星產業,具有前瞻性,如今安在哉?反而那些簡單到無聊的公司產業(電信、鋼鐵、水泥、農藥),至今仍屹立不搖。
 
    你還相信外資的報告與證券師的分析嗎?記得,多思,多想,而不是被催眠了般地一味相信美言。
 
     這裡老子也談到一個觀念:「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股市上千檔股票難道我們都要去涉獵研究嗎?就是分析師也不可能做到!且做我們能力範圍可做的事情吧!不如挑選3到5檔好公司,長期持有,賺取股息。
 
     聰明如你,要做個「博者」或「知者」,答案應該很明顯了。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老子所謂:「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的想法。套用在存股的思維上,不是告訴我們一家好公司應該長期關注股東的權益,每年穩定地獲利,配發股息,而不是伸手向股東要錢(發債、增資)嗎?
 
     股東與公司之間該是互利互惠的關係!(股東投資公司,公司獲得資金去爭取獲利並回饋股東),只有真正懂得為多數股東謀福利的公司,才值得我們持有!那才是「為而不爭」的好公司!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老子*第二十二章*
----------------------------------------------------
《白話解》
同樣的一個常道作用在萬物,產生萬物各別的道理而有萬物不同的表現: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
新芽因彎曲而保全了葉子的完整。長歪的樹木就會被人加以矯正。低窪的地方就會被積水盈滿。
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壞掉的東西就被新的取代。缺少的會被補充,太多了反而令人不知所措。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只用一個“常道”的觀點來看待萬物的變化。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
用眾人的角度看事情,就能看得更明白;獲得眾人的認同才能更彰顯自己的主張;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自誇不如眾人誇的有功勞;不自大,要眾人服你,你才能領導大眾。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只有不爭私利,天下人才無法與你爭利。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古話說:「曲則全」。並不是空談,真的能做到“整碗捧去”。
 
----------------------------------------------------
    今天我們來從老子的角度談談存股的思維。或許有人會說:「老子不是主張無為嗎?他的思想跟存股有啥關聯?」其實,老子的許多概念正是我們存股者最佳的導師。且看上面這段章句裡面提到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然而股票市場大家不都想要獲利嗎?但就是因為有了爭利、爭勝的念頭,想要短線進出,想要一夕致富,玩的是勝者全拿的零和遊戲。這樣一來贏家只有少數人,並非可長可久的「常道」。老子要我們凡事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要能做到不爭私利,不要成天想著買進一檔股票可以漲翻了天,又可以賣在高點。我們要想著如何透過時間與耐心的穩健存股,參與一家或幾家穩定公司企業的成長,而非汲汲營營於股市的漲跌價差。君不見多少號稱有未來前景的產業公司,股價飆漲後卻一路走跌,到頭來股市淘金夢碎。
    對於存股者而言,我們更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堅定自己的信念,既然所選的公司是屬於穩健成長的產業,就無須擔心股價的漲跌,因為股價是一時,公司企業的價值才是我們能持續獲利的根本之道。老子說:「曲則全」,也許目前手中屈身彎腰的股票,到最後才能為我們帶來穩穩當當的財富! 存股者著眼於股利的投資,平常不動如山,只是紀律地買進,不正是老子的所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嗎?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