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2-26 15:54   來源:台灣網

  十隻爛股票不如一隻好股票。巴菲特主張,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並看好它。巴菲特一生主要投資了22隻股票,一共賺了320億美元。大多數人的公司分析能力很可能沒有巴菲特那麼傑出,所以我們集中投資組合中的股票數目不妨稍多一些,但到10隻至20隻股票也足夠了。一定要記住巴菲特的忠告,越集中投資,業績越好,越分散投資,業績越差。


  1.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是錯誤的,投資應該像馬克吐溫建議的那樣,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然後小心地看好它。——沃倫巴菲特

  目前佔據主導地位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提倡分散投資,以減少投資風險,即我們常説的“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而巴菲特卻採用完全相反的投資策略——集中投資策略。巴菲特認為多元化是針對無知的一種保護。對於那些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的投資者,多元化投資策略是毫無意義的。如果從巴菲特的所有投資中剔除最好的15項股票投資,其長期表現將流於平庸。分析表明,巴菲特將自己集中投資的股票限制在10隻,對於一般投資者集中投資股票的數目建議最多20隻。事實上,巴菲特集中投資的股票常常只有5隻左右。

  當然一般投資者對公司價值分析能力很可能沒有巴菲特那麼傑出,所以,投資者集中投資組合中的股票數目不妨稍多一些,但達到15至20隻股票就足夠多了。許多價值投資大師都採用集中投資策略,將其大部分資金集中投資在少數幾隻優秀企業的股票上,正是這少數幾隻股票為其帶來了最多的投資利潤。這正好與80:20原則吻合。巴菲特説集中投資者的投資回報類似于一個人買下一群極具潛力的大學明星籃球隊員20%的未來權益,其中有一小部分球員可能可以進到NBA殿堂打球,那麼,投資者從他們身上獲取的收益很快將會在納稅收入中佔有絕大部分的比重。巴菲特受到近代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影響很大。凱恩斯被認為是投資領域的大師,他曾説過,他把大多數錢投資在少數幾家企業的股票上,並且十分清楚這些企業的投資價值。巴菲特接受了凱恩斯的思想,於是採取集中投資的策略,這種精簡措施就是只投資在少數他非常了解的企業的股票上,而且打算長期持有。

  巴菲特降低風險的策略就是小心謹慎地把資金分配在想要投資的標的上。巴菲特常説,如果一個人在一生中,被限定只能做出10種投資的決策,那麼出錯的次數一定比較少,因為此時更會審慎地考慮各項投資,才做出決策。

  不過令人吃驚的是,那些睿智又勤奮的投資者常把絕大部分的資金,投資在那些他們幾乎不了解的公司股票上。如果要他們只投資一家企業,他們可能會嗤之以鼻。但是,如果是他們的股票經紀人或營業員所報給的名牌,他們就會進場買進那些其實很糟糕的股票。
具體地説,巴菲特集中投資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找出傑出的公司。

 

  多年來,巴菲特形成了一套他自己選擇可投資公司的戰略,他對公司的選擇是基於一個普通的常識:“如果一家公司經營有方,管理者智慧超群,它的內在價值將會逐步顯示在它的股價上。”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於分析潛在企業的經濟狀況以及評估它的管理狀況上,而不是用於跟蹤股價。巴菲特認為,分析公司是一件頗費週折的事,但其結果可能是長期受益。巴菲特使用的分析過程包括用一整套的投資原理或基本原則去檢驗每個投資機會,投資者可以將這些原則視為一種工具。每個單獨的原理就是一個分析工具,將這些工具合併使用,就為投資者區分哪些公司可以為他們帶來較高的經濟回報提供了方法。如果使用得當,巴菲特的基本原則將會帶他走進那些好的公司,從而使他合情合理地進行集中證券投資。他將會選擇長期業績超群且管理層穩定的公司。這些公司在過去的穩定中求勝,在將來也會産生高額收益。這就是集中投資的核心:將投資集中在産生高於平均業績概率最高的幾家公司上。

 

  第二,傳統多元化的弊端。

 

  巴菲特説:“如果你對投資略知一二並能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那麼選5至10家價格合理且具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就足夠了。傳統意義上的多元化投資對你就毫無意義了。”傳統的多元化投資的弊端在哪兒?可以肯定的一個問題是投資者極有可能買入一些他一無所知的股票。“對投資略知一二”的投資者應用巴菲特的原理,最好將注意力集中在幾家公司上。其他堅持集中投資哲學的人則建議數量應更少些。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説,合理的數量應在10至15家。費雪也是著名的集中證券投資家,他總是説他寧願投資于幾家他非常了解的傑出公司也不願投資于眾多他不了解的公司。費雪是在1929年股市崩潰以後不久開始他的投資諮詢業務的。他仍清楚地記得當時産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是多麼至關重要:“我知道我對公司越了解,我的收益就越好。”一般情況下,費雪將他的股本限制在10家公司以內,其中有25%的投資集中在3至4家公司身上。1958年,他在《普通股》一書中寫道:“許多投資者,包括那些為他們提供諮詢的人,從未意識到,購買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你沒有充分多元化還要危險得多。”他告誡説:“最優秀的股票是極為難尋的,如果容易,那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它們了。我知道,我想購買最好的股,不然我寧願不買。”費雪的兒子肯費雪,也是一位出色的資金管理家。他是這樣總結他父親的哲學的:“我父親的投資方略是基於一個獨特卻又有遠見的思想,即少意味著多。”

 

  第三,下大財注于高概率事件上。

 

  費雪對巴菲特的影響還在於,他堅信當遇到可遇不可求的極好機遇時,唯一理智的做法是大舉投資。像所有偉大的投資家一樣,費雪決不輕舉妄動。在他盡全力了解一家公司的過程中,他會不厭其煩地親自一趟趟拜訪此公司,如果對他所見所聞感興趣,他會毫不猶豫地大量投資于該公司。他的兒子肯費雪指出:“我父親明白在一個成功企業中佔有重要一席意味著什麼。”巴菲特繼承了這一思想:“對你所做的每一筆投資,你都應當有勇氣和信心將你凈資産的10%以上投入此股。”現在你明白為什麼巴菲特説理想的投資組合應不超過10個股了吧,因為每個個股的投資都在10%,故也只能如此。然而,集中投資並不是找出10家好股然後將股本平攤在上面這麼簡單的事。儘管在集中投資中所有的股都是高概率事件股,但總有些股不可避免地高於其他股,這就需要按比例分配投資股本。玩撲克賭博的人對這一技巧瞭如指掌:當牌局形勢對我們絕對有利時,下大賭注。在許多權威人士的眼裏,投資家和賭徒並無多大區別。或許是因為我們都從同一科學原理——數學中獲取知識。與概率論並行的另一個數學理論——凱利優選模式也為集中投資提供了理論依據。凱利模式是一個公式,它使用概率原理計算出最優的選擇——對我們而言就是最佳的投資比例。當巴菲特1963年購買美國運通股時,他已經在選股中運用了優選法理論。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巴菲特作為合夥人服務於一家位於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的有限投資合夥公司,這個合夥公司使他可以在獲利機會上升時,將資金的大部分投入進去。到1963年,這個機會來了。由於提諾德安吉列牌色拉油醜聞,美國運通公司的股價從65美元直落到35美元。當時人們認為運通公司對成百萬偽造倉儲發票負有責任。巴菲特將公司凈資産的40%共計1300萬美元投在了這只優秀股票上,佔當時運通股份的5%,在其後兩年裏,運通股票翻了三番,巴菲特所在的合夥公司賺走了鉅額的利潤。

 

  第四,集中投資以降低資金週轉率。

 

  集中投資的策略是與廣泛多元化、高週轉率戰略格格不入的。在所有活躍的炒股戰略中,只有集中投資最有機會長期獲得超出一般指數的業績。但它需要投資者耐心持股,哪怕其他戰略似乎已經超前也要如此。從短期角度來看,利率的變化、通貨膨脹、對公司收益的預期都會影響股價。但隨著時間跨度的加長,持股企業的經濟效益趨勢才是最終控制股價的因素。多長時間為理想持股呢?這並無定律。投資者的目標並不是零週轉率,走另一個極端是非常愚蠢的,這會使投資者喪失充分利用好機會的時機。羅伯特哈格斯特朗建議,將資金週轉率定在10%至20%。10%的週轉率意味著你將持股10年,20%的週轉率意味著你將持股5年。

 

  第五,集中投資能夠頂住價格的波動。

 

  在傳統的活躍證券投資中,使用廣泛的多元化組合會使個體股價波動産生效果平均化。活躍的投資證券商們心裏非常清楚,當投資者打開月度報表,看到白紙黑字清清楚楚地寫著他們所持的股跌了時,這意味著什麼,甚至連那些懂行的人,明知股票的下跌是正常交易的一部分,仍對此反應強烈,甚至驚慌失措。然而投資者持股越多越雜,單股波動就越難在月度報表中顯示出來。多元化持股對許多投資者的確是一劑鎮靜劑,它起到穩定由個股波動産生的情緒波動的作用。但平緩的旅程亦是平淡的旅程,當以躲避不愉快為由,將股票的漲跌趨於平均的時候,投資者所獲得的只能是平均回報。集中投資尋求的是高於平均水準的回報。不管從學術研究上還是從實際案例史料分析上,大量證據表明,集中投資的追求是成功的。毫無疑問,從長期的角度看,所持股票公司的經濟效益定會補償任何短期的價格波動。巴菲特本人就是一個忽略波動的大師。另一位這樣的大師是巴菲特多年的朋友和同事查理芒格。查理是伯克希爾公司的副總裁。那些傾心鑽研並酷愛伯克希爾公司出類拔萃的年度報表的人都知道巴菲特與查理彼此支援,互為補充。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查理與巴菲特當時的情況類似,也在經營一家他有權力押賭注的合夥證券公司。他決策的理論邏輯與集中投資的原則絲絲相扣。查理指出:“早在60年代,我實際上參照複利表,針對普通股的表現進行各種各樣的分析,以找出我能擁有的優勢。”他的結論是,只要你能頂住價格波動,擁有3隻股票就足夠了。

 

  簡而言之,巴菲特將集中投資的精髓簡要地概括為:“選擇少數幾種可以在長期拉鋸戰中産生高於平均收益的股票,將你的大部分資本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堅持持股,穩中取勝。”為此,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於分析企業的經濟狀況以及評估它的管理狀況而不是用於跟蹤股價。


  2.集中投資能降低真正的風險

  我們的策略是集中投資,當我們只有對企業或者其他股價有興趣的時候,要儘量避免這種股票買一點,那種股票買一點的做法。當我們確信這家公司的股票具有投資吸引力的時候,我們同時也相信這只股票值得大規模投資。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説:“在股票投資中,我們期望每筆投資能夠有理想的回報,因為我們將資金集中投資在少數幾家財務穩健、具有強大競爭優勢並由能力非凡、誠實可信的經理人所管理的公司股票上。如果我們以合理的價格買入這類公司股票時,投資損失發生的概率通常非常小,確實在我們管理伯克希爾公司股票投資的38年間(扣除通用再保與政府僱員保險公司的投資),股票投資獲利與投資虧損的比例大約為100 : 1。”

 

  巴菲特對風險的定義是:“風險是指價值損失的可能性而不是價格的相對波動性。”集中投資于被市場低估的優秀公司比分散投資于一般公司更能夠降低真正的投資風險。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3年年報中給股東的信裏對集中投資與分散投資的風險程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説:“我們採取的戰略是防止我們陷入標準的分散投資教條。許多人可能會因此説這種策略一定比更加流行的組合投資戰略的風險大。我們不同意這種觀點。我們相信,這種集中投資策略使投資者在買入股票前既要進一步提高考察公司經營狀況時的審慎程度,又要提高對公司經濟特徵的滿意程度的要求標準,因而更可能降低投資風險。在闡明這種觀點時,我採用字典上的詞條解釋將風險定義為‘損失或損害的可能性’。然而,學究們喜歡另行定義投資‘風險’,斷言它是股票或股票投資組合的相對波動性,即組合波動性與股票市場中所有股票的整體波動性的比較。利用數據庫和統計技術,這些學究們精確計算出了每只股票的β值——該股票市場價格的歷史相對波動性——然後根據這些計算結果建立晦澀難懂的投資和資本配置理論。但是,在他們渴望用單一的統計來衡量風險時,他們忘記了一條基本的原則:模糊的正確勝過精確的錯誤。”

 

  巴菲特強調説:“我們堅信,電腦模型預測的精確性也不過是臆斷和毫無根據的猜測。事實上,這種模型很有可能會誘使決策者做出完全錯誤的決定。在保險和投資領域,我們曾經目睹過很多類似原因造成的災難性結果。所謂的‘組合保險’在1987年市場崩潰期間帶來的破壞性結果,讓一些篤信電腦預測的人們大跌眼鏡,到那時為止,他們才真正意識到,真應該把這些電腦扔到窗外。”巴菲特認為,確定風險不是通過價格波動,而是公司價值變動:“在評估風險的時候,β值的純粹主義者根本不屑于考慮公司生産什麼産品、公司的競爭對手有什麼舉動,或者這家公司使用的貸款是多少等一切背景材料。他甚至不想知道公司的名字。他唯一重視的是公司股票價格的歷史走勢。相反,很高興我們根本不想知道公司股票價格的歷史走勢,而是盡心去尋找那些可以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公司業務的所有資訊。因此,在我們買了股票之後,即使股市停盤了兩三年,我們也不會因此而有一點點煩惱。對於我們在喜詩糖果公司和HH布朗公司所持有的100%的股份,我們不需要用每天的報價來證實企業的良好經營。那麼,為什麼我們非得時刻知道我們持有可口可樂公司的7%股權的股票行情呢?

 

  “根據我們的看法,投資必須確定的真正風險是他從投資(包括他的出售所得)中得到的總的稅後收入,在整個預計的持有期內,是否可以至少給他帶來與原來相當的購買力,加上原始投資的適當利息。”巴菲特認為衡量公司股票投資風險“用工程般的精確性難以計算,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可以用一定程度的有效精確性來判斷”。與這種估算相關聯的主要因素是:

 

  第一,評估的企業長期經濟特性的確定性。

 

  第二,評估的企業管理的確定性,包括他們實現公司所有潛能的能力以及明智地使用現金流量的能力。

 

  第三,管理人員值得依賴,能夠將回報從企業導向股東而不是管理人員的確定性。

 

  第四,公司的收購價格。

 

  第五,未來稅率和通貨膨脹率,二者將決定投資者取得的總體投資回報的實際購買力水準的下降程度。

 

  巴菲特説:“這些因素很可能會把許多分析師搞得暈頭轉向,因為他們不可能從任何一種數據庫中得到以上風險因素的評估。但是,精確量化這些因素的困難既不能否定它們的重要性,也不能説明這些困難是不可克服的,正如大法官斯蒂沃德(Stewart)雖然發現根本不可能使淫穢文字的檢驗標準化,但他仍然斷言‘我一看便知’。投資者同樣能夠做到這一點,通過一種不精確但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一樣能夠確定某個投資中的內在風險,而不必參考複雜的數學公式或者股票價格的歷史走勢。”

 

  巴菲特認為公司持續競爭優勢的不同決定了公司股票投資風險的不同,“即使對於一個非常膚淺的觀察者來説,可口可樂和吉列公司的強大競爭力也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它們公司股票的β值卻與其他略有,甚至根本沒有競爭優勢的眾多普通公司基本相似。我們可以從這種,值的相似之處得出結論,可口可樂和吉列公司的競爭力在衡量公司風險中毫無用途嗎?或者,我們可以説,擁有公司的一部分權益——它的部分股票的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與該公司經營中內在的長期風險毫無關係嗎?我們相信這兩種結論都是廢話,而且將β值與投資風險等同起來也是一句廢話。”


  3.時機一到立即大規模買入

  投資者也應該這麼做,只有在最適當的時機才揮棒,揮出投資場上的全壘打。 ——沃倫巴菲特

  我們常常會遇見日常購買很多種股票的投資者。一般投資者,手上持有十多種以上的股票,是很普遍的事。一些股民甚至持有三四十種股票。為什麼這些股民與巴菲特集中投資的思想背道而馳呢?這實際上是他們追求“分散”風險的心理在作祟。但買對優秀公司而致大富的機會已被他們“分散”了,化為烏有了。巴菲特這種儘量買多種個股的投資態度,其實和買彩票沒啥區別。我們知道股市裏,股票漲漲跌跌,但一些股民就是一直看到手上的股票都只跌不漲。這些股民就像買彩票良久不中的賭徒那樣,買下了近乎所有的股票或彩票號碼,來中一次獎過過癮,或買到大漲的股票。如果投資者投資股市是真的抱有這種碰運氣心理的話,還不如去買彩票、上賭場、賭馬好了。至少,在那些賭博遊戲裏,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賭博,而可以親眼看著自己手上的現金慢慢地消失。但在股市這個高級的賭場裏,你實際上雖是在賭博,但卻産生幻覺,以為自己是在投資,因而投入股市大筆資金,你可能會誤以為是在長遠投資,等到遭受巨大虧損的時候,才後悔那可就太遲了。我們不要一隻手癢而想要這裡嘗試一些、那裏嘗試一些,希望能夠碰碰運氣,而是要集中精力尋找區區幾家非常優秀的公司,那麼,我們就能夠確保自己不隨便投入資金、買入自己不值得投資的公司。

 

  巴菲特40多年的投資生涯中,雖然很成功,但真正使他賺到今日財富的,卻是僅僅十多次投資決定的。他建議每個投資者都給自己一張卡片,上面只允許自己打20個小洞,每次買入一種股票時,就必須打一個洞,打完20個,就不能再買股,只能持股。這種態度會使投資者從“玩票性質”轉變成真正優秀公司的長遠投資者。

 

  巴菲特把選股比喻成射擊大象。投資者所要選擇的是頭很大的大象。大象雖然不是常常出現,而且跑得也不是很快,但如果你等到它出現時才來找把槍,那可就來不及了。為了等待和及時抓住這個機會,我們任何時刻都要把上了子彈的槍準備好。這就像投資者任何時候都準備好現金等待大好機會來臨那樣。比如,在過去近9年的美國股市飆升時期裏,巴菲特就很少購入大筆的股票,反而讓現金累積。

 

  而一般的散戶就是喜歡東買西買,這裡買一點,那裏買一點,名下股票種類多得不勝枚舉,等到最佳企業廉價購入的機會到來時,反而手上剩下的資金不多。這就像打獵時,大象一直不出現,使人失去了耐心,就連松鼠、兔子等小動物也照打不誤。結果,等到大象出現時,子彈已經所剩不多了。

 

  1999年3月,巴菲特更是向股東們強調,股市騰升已經使美好的購入機會不再,因此他找不到適合射擊的大象,但有一點卻是他可以保證的,那就是他和查理將會集中精力和保持耐心,等待大象的出現。

 

  棒球是美國人最愛的球類運動之一,巴菲特也很喜歡以棒球來比喻投資。他常提起一位美國著名職業棒球打擊手擊出全壘打的秘訣。這位打擊手説,他把打擊棒球的空間劃分成幾十個和棒球一樣大小的位置,只有在最佳的幾個位置上,他才會揮棒打擊。巴菲特説,我們投資者也應該這麼做,只有在最適當的時機才揮棒,揮出投資場上的全壘打。

 

  巴菲特本身的投資次數的確是很少的,但一旦投資了,就會是一大筆。比如,自從1960年末全盤賣出手上的白銀之後,巴菲特一直都在注意著國際銀量的供需定律,看看有沒有出現可以賺取市場錯誤標價的機會。儘管他30年來一直都在注意著銀量的生産、供應和需求,但他卻沒有發現巨大的獲利機會,因此30年來都沒有任何舉動。直到1997年,巴菲特覺得機會來了。他和查理髮現,在20世紀90年代裏,每年的銀産量都少於需求。簡單地講,銀不像金那樣主要是為了裝飾用,而是擁有一些很重要的實際經濟用途,包括製造我們日常拍攝的相片底片等。但問題是銀一般不是採礦者心目中的主要金屬,而是他們從地下採取其他金屬(如金、銅等)時所取得的副産品。因此,就供應量而言,就會受其他金屬供需情形的影響。比如,如果黃金價格大跌、銅的需求大降的話,那麼,這兩種金屬的採礦量將減少,這也導致銀的生産量相應下降。這就是90年代的普遍情形。問題是,銀的經濟用途是相當穩定的,因此這將使銀價因供應不足而上漲。但在90年代,巴菲特發現國際市場銀的供應商一直不停地消耗他們的存貨,因而導致價格一直沒漲。換言之,銀的公開價格還未反映出實際上的供需定律情況。遲早這種“消費多過生産”的現象將導致國際市場上銀的存貨被人掏盡,而銀價必將反映出這個供不應求的現象。

 

  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巴菲特的所謂“令人流口水的價格”。看中這一點之後,巴菲特在1997年總共買下了超過2.8萬噸的銀,一夜之間,從30年來完全沒有持有任何銀,搖身而成世界最大的銀主人。30年來一直不停地注意市場的供需定律但從未買入,而機會一到的時候,則大筆進場,這就是巴菲特的過人之處。巴菲特在選購股票的時候,也是這樣。如果他覺得不值得買,那他就一張股票也不買;如果值得買,他就會大舉進場,絕對不會婆婆媽媽。


  4.針對高概率事件下大賭注

  用贏利的概率乘以可能的贏利數額,再從中減去損失的概率與可能損失的數額的乘積。把可能損失數量的損失次數概率從可能贏利數量的贏利次數概率中除去,這就是我們一直想做的。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通過各種基本方法對各公司進行詳細考察,然後挑選其中的佼佼者集中投資,實際上是把“賭注”押在了這些公司身上。不過可以放心的是,由於這些精心挑選出來的公司質地優良,所以集中投資在這些公司上面,投資獲利回報高就是一種高概率事件。高概率事件當然要下大賭注,這是符合邏輯的。巴菲特的助手查理芒格一針見血地指出:所謂集中投資就是“當成功概率最高時下大賭注”。巴菲特認為,投資者在對公司沒有進行詳細了解時,不能輕舉妄動;而一旦碰到可遇不可求的投資好機會,就應當全力以赴地大舉投入。

 

  巴菲特經常説理想的股票投資者不應該超過10隻股票。不過應當注意的是,巴菲特在這裡所説的不超過10隻股票,在投資金額上並不是平均用力的。縱觀他的投資經歷,從來都是主次分明、重點突出的,他最擅長把主要資金集中投資于高概率事件股票。

 

  最典型的例子是,1987年他在美國廣播公司1隻股票上的投資,就達到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總投資額的一半。這樣的投資策略在其他股票公司中很少見,難怪有些投資家要認為巴菲特和賭徒“並沒有多大區別”了。話説回來,投資確實也有一些“賭”的成分在內,不過即使“賭”也應該賭得合情合理。在所有賭博中,每當局勢對自身有絕對優勢時,加大賭注正是一種常用技巧。

 

  在數學原理中也經常用到這一點。例如,與概率論並行的另一個數學理論凱利優選模式,就是通過概率原理來計算出最優化數學模型的。對於股票投資來説,可以據此得出最佳投資比例。當然,這種最佳投資比例一般不可能是平均用力的。

 

  截至2006年末,伯克希爾公司的業務主要分為4大塊。分析一下它的業務類型,有助於我們從巴菲特的角度認識他眼裏的高概率事件究竟分佈在哪些行業:

 

  第一就是保險業。1967年3月,伯克希爾公司以860萬美元的代價,買下了全美國保險公司及其關聯企業國民火災和海事保險公司。經過40年經營,該公司2006年末浮存金達509億美元。第二就是製造、服務及零售業。截至2006年,這部分業務的有形資産凈資産年平均報酬率為25%。第三就是政府管制的公用事業。第四就是財務及金融商品。

 

  總之,巴菲特針對高概率事件下大賭注的原則給我們的啟示是:既然你知道某只股票的回報率高,而且這又是一種高概率事件,那麼你面對的就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投資機會。毫不手軟地集中投資,是理性投資的表現。


  5.集中精力選擇“傑出公司”

  如果能買到傑出的公司無限期地持有,將會出現神奇的累積回報率。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的集中投資策略還體現在,集中精力選擇傑出的公司,然後集中資本進行投資。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於分析公司的經濟狀況以及評估它的管理狀況上,而不是用於跟蹤股價。巴菲特的分析過程包括根據一套投資準則和基本原則來評估每一次機會。這些準則可以被看做是一套工具傳動帶,每一條準則都是一種分析工具,這些準則綜合起來,提供了一套方法,來挑出那些有更多機會産生高經濟收益的公司。

 

  巴菲特警告投資者,他們的任務是做好自己的“家庭作業”,在無數的可能中找出那些真正優秀的公司和優秀的管理者。投資者如果緊緊跟隨巴菲特的集中投資法則,就一定能找到那些對集中投資有意義的公司。這些被選中的公司長期表現傑出,有著穩定的管理,這種穩定性使公司未來更有可能表現出眾,就和公司過去的表現一樣。

 

  巴菲特發現,二流的公司真的不會有可預期的收入。一家原本經濟狀況就不好的公司更是如此,雖然或許會有一段有希望的時期,但是到最後殘酷的商業競爭還是會排除任何會增加公司價值的長期利潤。他也發現,事實上一般的或二流的公司永遠隨波逐流,而股市看到其黯淡的未來後決不會對該公司有熱忱。所以説,那只是一家股票不值錢的公司。巴菲特還發現,即使該企業的市場價格逐漸接近預期的實質價值,投資者的獲利仍舊不理想,因為所得只限制在實質價值與市場價格之間。此外,資本所得稅也會吃掉獲利,因為該公司的原本經濟狀況就不理想,繼續持有它就像是搭乘一艘無目的地的船。

 

  巴菲特投資《華盛頓郵報》就很好地説明瞭他的觀點。對於《華盛頓郵報》,巴菲特在1973年用973萬美元購買了大約1727765股。他到今天仍持有那項投資,而它的現時價值將近13億美元。對《華盛頓郵報》投資的24年時間,給了巴菲特一個將近18%的年累計回報率。

 

  巴菲特承認在過去的4年,即使他偶爾會用超出其實質價值的市場價格賣出持股,但他仍繼續持有該項投資,因為那是個傑出的企業。也是因為他知道要充分發揮累計回報率的神奇效果,必須持有該項投資一段時間。

 

  GEICO是另一家巴菲特認為表現傑出的公司。巴菲特大約在1972年獲得價值4571萬美元的GEICO股票。到了1995年,這些股票大約價值是17.59億美元,給了巴菲特一個17.2%的年累計回報率。他也喜歡以可口可樂公司作例子。可口可樂公司在1919年以每股40美元公開發行。如果當時用40美元買到一股,並且持有它直到1993年,包含再投資所有的股息,這一隻股票價值會增長到超過210萬美元,投資的年累計回報率為15.8%。

 

  由此,巴菲特得出結論:“一個二流企業最有可能仍舊是二流的企業,而投資者的回報結果也可能是二流的。廉價購買帶給投資者的好處會被二流企業的低收入侵蝕。”巴菲特知道時間是傑出企業的好朋友,卻是二流企業的詛咒者。他也發現,一個傑出公司的經濟狀況是完全不同於那些二流公司的。如果能買到某家傑出公司,相對於二流公司的靜態價值,傑出公司會有擴張價值,其擴張價值最終會使股市帶動股票價格。因此傑出公司擴張價值現象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如果該公司持續成長,無限期地持有投資就比撤出來更有意思。這會使投資者延後資本所得稅的繳納直到某個遙遠的日子,並且享受累計保留收益的成果。

 

  巴菲特的基本投資原則將會帶他走進那些好的公司,從而使他合情合理地進行集中股票投資。他將會選擇長期業績超群且管理層穩定的公司。這些公司在過去的穩定中求勝,在將來也會産生高額收益。這就是集中投資的核心:把你的投資集中在那些最有可能有傑出表現的公司上。


  6.集中投資需要卓絕的耐心

  短暫的成功投資機會需要長期的耐心等待。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認為,對於集中投資者來説,只有耐心等待才能保證投資獲得成功。他憑著卓絕的耐心才走上股神的地位。

 

  從某種程度上説,巴菲特是一個徹底的機會主義者。不過,他尋找的是有十足把握的機會,決不是那種贏面很小只能冒險賭一把的小機會。有機會時該出手時就出手,而且敢出重手、下狠手,大賭大贏一把。但同樣重要的是,沒有機會時不該出手時決不出手,再小的賭注也不賭。巴菲特説:“在發現我們喜歡的股票之前,我們會一直等待。我們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才會行動,這就是我們的投資風格。”

 

  巴菲特是一個狂熱的棒球迷,他非常喜歡美國著名棒球運動員、最偉大的擊球手和外場手泰德威廉姆斯,他發現威廉姆斯的擊球原則和自己的投資原則一樣:“我們今後仍然堅持運用我們發展到如今龐大規模的成功策略,並且毫不放鬆我們的投資選擇標準。泰德威廉姆斯在他的傳記《我的生活故事》中解釋了原因:‘我的觀點是,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擊球手,你必須等到一個好球才去擊打。’這是本書中的第一原則……查理和我贊同這種觀點,而且將儘量等待那些正好落入我們的‘幸運區’的投資機會。”巴菲特感嘆,投資和運動比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短暫的成功投資機會需要長期的耐心等待。”

 

  巴菲特從1956年合夥成立第一個投資公司以來,美國的股市長期來説就是一個牛市,許多人沒耐心,跑進跑出,換來換去買股票,可是巴菲特卻一直走到底,許多股票一買就是十幾年不動。他的方法簡單至極,但沒有人能達到他的投資境界。在股價低於實際價值時買入,堅決持到價值被發現,如過分超過其內在價值當然他也會拋出,等回落再買,但是這樣的機會十幾年才有一回。短期內,利率的變化、通貨膨脹等因素會影響股價。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跨度拉長,反映公司基礎商業經濟狀況的趨勢線會逐漸主導股價的起伏。

 

  作為一個股票投資者,耐心是極為重要的素質。傳統的投資策略講究多元化與高週轉率。由許多只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可以每天都會發生變化,不斷頻繁地買進賣出是其鮮明的特色。巴菲特非常反對這種不斷變化的投資組合,因為投資者只有耐心持股,才有機會在長時間裏獲得超出一般指數的成績。一般説來,短期股價的波動可能受到諸如利率變化、通貨膨脹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但當時間的跨度足夠長時,這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將趨於穩定,股價才能更為客觀地反映出持股企業的經濟效益狀況。巴菲特經常説,只要他覺得對某只股票滿意,他就會去買,即使接下來交易所關門10年也無所謂。巴菲特認為,他買某只股票就是想永久擁有它,而決不是因為感到它要上漲。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測定一隻股票的真正價值,不過一旦我們發現自己認為值得購買的股票就要果斷地買下來,並且無需每天都盯著電腦螢幕猜測股價下一步的變動方向。你要相信,如果你對某個公司的看法是正確的,而且你正好在一個合適的價位買下了它的股票,你只需耐心地等待便可以了。
價格波動是集中投資的必然副産品。不管從學術研究上還是從實際案例史料分析上,大量證據表明,集中投資的追求是成功的。從長期的角度看,所持公司的經濟效益一定會補償任何短期的價格波動。巴菲特就是一個忽略波動的理想投資者。

 

  大多數投資者不可能像巴菲特那樣,將持股的期限定為“永遠”。他自己當然也不太可能做到這一點。不過,巴菲特所認為的5年至10年的持股時間,相對於那種頭天買進第二天賣出的持股時間來,可能也算得上是永遠了。從高週轉率走向零週轉率,就像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因為你可能因此喪失更好的機會。

 

  很少有投資者能做到持股5年至10年,因為在這一漫長的時間段裏,股價的波動可能會極為劇烈。利率、經濟景氣指數及公司的管理層都有可能發生很大的變化,進而影響到股價的波動。對大多數投資者而言,股價的波動將大大地刺激他們的神經。在傳統的多元化投資組合中,不同個股的波動將最終産生某種平均化的效果,其帶來的後果可能被抵消。但由於集中投資的特性,使得股價波動將影響巨大。所以,那些實行集中投資策略的投資者,更需要加倍的耐心與智慧來應對由股價波動所帶來的巨大衝擊。

 

  有些投資者好不容易選中了一隻股票,買入後卻發現別的股票上漲,而它卻老是不動。一開始還有些耐心,心想下次也許就輪到它漲了。可是一等再等,它就是“瘟”在那裏,而別的股票卻漲個不停。這時也許你就沒有耐心了,一氣之下將它拋掉。可是一段時間後,它又使勁往上漲,叫你後悔莫及。其實,成百上千隻股票,不可能要漲一齊漲,總有個先後。而且,一隻股票漲,也總有個能量積蓄的過程。所以,當牛市來了,只要你所選的股質地好、價位低,公司基本面沒有發生問題,別的股票都漲了,它就不可能永遠不漲。這時你只需要有耐心,考量自己當初選它買它的理由是否發生質的變化。相反,在你的等待中,別的股都漲上去了,你再將便宜籌碼拱手讓人而去追高,到頭來往往是得不償失的。

 

  對集中投資者來説,耐心是必備的素質,要想得到超出市場平均值的回報,你必須有超常的耐心等待,不要被短期行情所影響。只要你相信自己是對的,就一定要堅持。

 

  大凡股市中人都知道耐心是成功投資股市的最基本的素質,儘管長線投資者需要一定的持股耐心,但作為一般投資者,持幣的耐心也很重要。身處市場之中,面臨更多的考驗是耐心等待最佳入市時機的內心煎熬。等待的過程雖然痛苦,但等待是必需的。必須克服那種企望買到最低價的心理,因為最低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當股價穩定後再買入才是風險與收益的最佳平衡。

 

  處於跌勢中的股票,正是風險釋放的過程,貿然進入,往往會讓你立即品嘗後悔的滋味。除非你能非常肯定跌勢已盡,你一定不能想當然地以為你買了以後就不會再跌了。尤其是股價處於一段中期跌勢裏,一定要讓它跌到底,出現明顯的穩定跡象後方可買入。所謂的買跌,應該指的是買入跌後的股票,而非正在下跌的股票。一般説來,處於跌勢中的股票由於不會出現買盤過多的情況,因而無需擔心買不到股票或者高買,一般都會有充分的時間讓你從容地買到你選擇的股票,耐心地等待底部的出現,這是你唯一可以做的。因為資金才是你手中的武器,不合時機地揮動手中的武器,會使之鈍化,只有一招制敵,才會成為真正的高手。


  7.集中收購,買進整個企業

  集中投資,就意味著集中回報。只要這個股票的質地非常好,就不用擔心這種集中投資會有什麼風險。 ——沃倫巴菲特

  與集中投資相比,巴菲特更喜歡將整個公司攬入囊中。其中,對通用再保險公司的收購便是典型的一例。

 

  1998年6月19日,伯克希爾公司正式宣佈了收購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德通用再保險公司的計劃。通用再保險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再保險公司,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再保險公司之一。再保險公司主要是為其他保險公司提供保險,這種業務絕對不是那些資質膚淺、經營狀況不穩定的保險公司所能涉足的領域。

 

  伯克希爾公司根據通用再保險公司當天每股220.25美元的收盤價格,再考慮29%的折扣作為公司的收購價格。伯克希爾公司以股票形式支付收購價款,合同在1998年12月21日以後成交,因為根據美國國家稅務局的規定,這項合併在這一日期之後才可以享受免稅待遇。

 

  根據交易公佈日宣佈的股票價格,通用再保險公司的股東可以按每股270.50美元的價格,把自己持有的股票兌換為現金,總收購金額大約為220億美元。但是,由於伯克希爾公司與通用再保險公司之間相互持股的連鎖反應,導致實際價格在交易結束前的6個月內出現了下跌,使得通用再保險公司的股東只能按照每股204.40美元的價格把股份兌換為現金,或領取大約160億美元的公司股票,這筆價款大概相當於1998年公司營業收入的16倍。

 

  巴菲特説:“通過這次合併,伯克希爾公司所發行的每一種A類股票或者相當於A類的股票,都可以為公司帶來超過8萬多美元的投資。這對於公司來説是非常有利的,可以使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額達到現有水準的2倍,換句話説,合併將為公司帶來超過240億美元的追加投資。”通用再保險公司擁有190億美元的債券、50億美元的股票和大約150億美元的浮存資金。儘管這次合併僅僅使流通股增長了大約22%,但伯克希爾公司的資産總額卻神奇地增長了近65%。

 

  談起這次合併所産生的杠桿效應,巴菲特流露出了少見的興奮。他説,這次合併可以使通用再保險公司擺脫長期以來在收入增長方面受到的制約,這些消極因素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迫使通用再保險公司不得不把一些業務忍痛割愛給其他公司。現在,由於伯克希爾公司與通用再保險公司在財務方面強強聯手,使得這種收入的浮動性能夠很好地在公司內部加以消化。在這種條件下,通用再保險公司可以根據自己的願望和計劃自由開發自己的全球性業務。此外,由於伯克希爾公司在未來完全有可能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的應納稅收入,使得通用再保險公司在稅收上可以獲得很大的靈活性。最後,由於伯克希爾公司所擁有的雄厚資本,使得旗下的所有保險機構,包括通用再保險公司可以毫無顧慮地開展經營業務,而不必擔心市場出現整體性的下滑。

 

  “這些協同效應完全可以和通用再保險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所享有的聲譽、長期而穩定的客戶關係、強大的保險業務處理能力及其完善的風險管理和銷售渠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實際上完全可以保證伯克希爾公司與通用再保險公司的股東看到一個美好的未來,如果兩家公司獨立經營發展的話,這種未來恐怕是遙不可及的。”巴菲特説。

 

  通用再保險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挪威克裏斯蒂娜的挪威全球保險公司。挪威全球保險公司創建於1911年,于1917年開始在紐約市開展業務。1921年,鄧肯雷德在紐約創建了通用事故再保險公司。1945年,梅隆家族對這家公司旗下的梅隆保險公司進行了合併,並接管了這家公司的全部業務。從此之後,梅隆家族幾乎壟斷了美國的再保險市場。1996年,通用事故再保險公司又收購了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國家再保險公司。一年之後,他們在中國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辦公機構。這家公司在並購伯克希爾公司前一年的收入總額大約為10億美元。除了直接承保各主要保險公司的全部財産險和事故險的再保險業務之外,通用再保險公司的2700名員工還為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顧客提供保險精算、索賠、投保、財務管理和投資管理等服務。他們目前擁有通用再保險股份公司和國家再保險公司,其中後者是美國最大的從事財産與事故險再保險業務的集團。

 

  通用再保險集團主要是通過通用斯塔爾管理公司從事各種保險業務,公司還通過綜合險為各種公開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提供個人保險。此外,他們還通過創世紀保險管理公司,為顧客提供各種索賠業務諮詢和有價證券訴訟損失賠償服務。通用再保險集團旗下的赫爾伯特克勞公司專門提供再保險的經紀服務,美國航空保險公司主要負責對各種航空保險業務進行風險管理,而阿爾丹特風險服務公司則是一個從事商業開發顧問工作和再保險中間業務的機構。通用再保險集團還通過下屬的通用再保險金融産品公司,從事利率互換和金融衍生産品業務,為銀行、保險公司及其他公司提供各種規避風險的套期保值工具。除此以外,他們還為保險行業提供投資服務。

 

  在美國境內,通用再保險集團是標準普爾公司認定擁有3A償債能力信用級別的5家非政府金融機構之一。公司70%的股東屬於機構投資者,包括共同基金、保險公司以及養老基金。同時它還控制著德國科隆的科隆再保險公司88%的股額,科隆再保險公司是一家大型的國際再保險商。

 

  成立於1846年的科隆再保險公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再保險公司,公司的業務領域涉及全世界37個國家和地區。1994年,這家公司被通用再保險集團收購。作為回報,這次收購使科隆再保險公司獲得了德國哥特再保險公司(一家小型的德國再保險公司)27%的股份。

 

  由於通用再保險集團擁有大量的固定收入有價證券組合,其中包括相當一部分比例的市政債券。因此,伯克希爾公司通過收購通用再保險集團,有效地降低了伯克希爾公司股票市場價格浮動的風險。通過這次收購,伯克希爾公司大幅度改善了自己的流動性,而通用再保險集團則擴大了自己承擔保單的能力。例如,在1997年,通用再保險集團由於自身能力有限,曾經把一項10億美元的交易劃撥給其他公司,其中也包括伯克希爾公司。“這次收購的最大優勢在於,它使通用再保險集團可以最大程度地創造投資組合。”巴菲特説,隨著這項收購業務在1998年年底的成交,伯克希爾公司成為美國所有保險公司中最大的股東,同時也是世界上僅次於荷蘭皇家銀行的第二大股東。不過,隨後發生的艾克森公司與美孚公司的合併則創造了世界上擁有凈資産數額最大的公司。

 

  從早期一家舉步維艱的紡織廠至今,在漫長而富有傳奇色彩的伯克希爾公司發展歷史中,這次收購毫無疑問是一個具有分水嶺性質的事件。1998年9月18日,在通用再保險集團為合併事宜進行表決的董事會上,佛格森説,通用再保險集團曾經首先向伯克希爾公司提出由雙方創辦合資企業的建議,但是,後來巴菲特卻提出了雙方實行完全合併的想法。佛格森説:“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再保險承保商以及最出色的投資者之間的合併。”

 

老農夫部落格的看法:

(原文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bpHDQB2EFRnegAIsVK0AO9OLex4-/article?mid=1007)

凱利公式”是研究股票風險機率決定買賣數量的方程式,是本金多少問題。然而股票最大的功能在於抵抗通膨具有保值作用,這也是我我們信心投資根源。

誠然除權會稀釋盈餘,但是若將淨值視為安全邊際既除息又除權的股票比較光是除息不除權的股票,享有更高的安全邊際,尤其年年配股低價股產生多少安全邊際,值得長期觀察。

例如淨值是一道好的安全邊際,那麼遠東四寶與正新將是很不錯的安全標的?高股價並非有高風險值,只要發揮配股並不稀釋盈餘的話。

小樂的存股思維:

目前我將主要投資標的縮減為三檔:興農(1712)/亞泥(1102)/高股息ETF

先忍痛將台汽電(8926)拋出!以後再視情形加入一些衛星持股!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集中投資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樂 的頭像
    小樂

    小樂的生存之道:理財規劃/存股策略/被動現金流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