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社會的分工,隨著各種知識的複雜化,衍生許多各種領域的專家。一般而言,這些各領域的權威、專家或達人,他們的觀點及想法理應得到我們的尊重與肯定,這也是一位專業人士所必須展現的能力。但這些專業人士的理念是否適用在每一位投資人或讀者身上,恐怕未必!

    美國財經作家卡爾.理查茲(以下簡稱卡爾)在其著作《The Behavior Gap》(中文書名:真希望我第一次買股票就知道這些事)中提到:「別人給你的建議,通常是根據他們自己的恐懼、經驗、專業和動機,和你的現實人生沒什麼關係。」也就是說專家的經驗法則對於個人而言,存在著危險性。因為那些大師並不認識你,並不清楚你投資的個別狀況,而這些經驗法則未必適用於每一位投資人。

    因此當所謂的專家、權威、達人或部落客提出一些看起來似乎不錯的理財概念時,千萬不要一味地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而要更進一步的問:「這樣的觀念或方法適合我嗎?若是,需要對自我進行那些調整呢?」很多時候,當我們以專家所推薦的方式進行投資時,若沒有自我的省思與調整,等到投資績效不如預期時,才去怪罪大師的方法根本不靈光,豈不可笑?投資的世界裡沒有單一絕對的法則可以適用於全部的投資行為,如果真的有,那賠錢的投資人肯定會少得多!

    古人有言:「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樣的,那些財經書刊或專家權威在進行所謂市場的分析預測時,猜對的次數遠低於猜錯的次數。卡爾提醒我們在聽到市場預測時,切記兩點:一、沒人知道未來會怎樣。二、只要猜的次數夠多,至少也會猜對幾次。

    有時候新聞上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同一個經濟事件,各個大師的解讀皆不相同,那麼你該相信誰呢?既然連專家的預測也經常失準,那為什麼我們還是這麼愛聽預測?(就像有人預測說2012是世界末日之年!還真的有一堆人相信!)卡爾認為我們喜歡聽別人的建議或專家的預測是出自於本能,因為遠古時候我們的老祖先就要學習預測環境的變數藉以因應,以便能夠生存下來。但用在投資上,卻不是這麼回事。我們反而要戒除聽信別人建議和預測這樣的行為,卡爾說:「建議與預測往往讓我們忽略了真正的任務: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理財目標,然後根據這個目標做出選擇,以及因應無法避免的意外做調整。

    是的,重點在於你要如何了解自我的理財目標及相應的調整策略。即使有一天,跟你共進晚餐為你提出投資建議的人是巴菲特,你也要想想:「這樣適合我自己嗎?」巴菲特只有一個,而我們想要成為下一個巴菲特?恐怕這是過於天真的想法了!

   最後,無論別人說了什麼,我想引用卡爾書中的一句話:「你可以做你自己!」與大家共勉。


博客來購書位址: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llenlinp/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56961

誠實利益說明:大家經由本站連結購書網址,可使本站獲得回饋金,支持本站繼續讀好書,寫好文!謝謝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