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莊子在先秦諸子中,以其想像豐富的寓言、精深宏闊的思想,給予後代無窮的指引和啟示。本文擬就莊子思想在教育上的啟示與運用為題,期能從莊子無端崖之辭中,找出可與現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所結合或是加以發展的部分,從而提出一些對於今日教育改進參考的意見。

二、教育理念之啟示

以下就根據莊子的學說將其在教育上的啟示,分為教育精神、教育原則、教育課程、教師修養、學生態度五個方面論述之。

(一)     教育精神

教育的基本精神在塑造一個較為健全的個體,使其得到良好的發展。莊子說:「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達生)。這裡所說的將木頭雕成如出於鬼神之手,用在教育上就是為人師長希望學生「青出於藍」,為人父母者「望女成龍,望子成鳳」的心態。然而每個人的天資高下有所不同,興趣嗜好亦各相異,如何讓其適性發展,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因此,莊子特別強調了「順物自然」、「以天合天」的觀念,重視個體的殊異性。他在〈齊物論〉中提到:「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女: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且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這段話莊子透過人和其他動物性情、習慣的不同,來說明了萬事萬物之間並沒有所謂共同的標準。因此,若忽略了個體的差異性,一昧追求某些標準,將是對個體的戕害。我們再看莊子的另一則寓言,也揭示了同樣的概念。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鳥止於魯郊,魯君說之,為具太牢以饗之,奏九韶以樂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此之謂以己養養鳥也。若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則平陸而已矣。今休,款啟寡聞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載鼷以車馬,樂鴳以鐘鼓也,彼又惡能無驚乎哉!」(達生)這個寓言在說明「以鳥養養鳥」和「以己養養鳥」的區別,強調了適性的重要性。莊子在〈逍遙遊〉篇中提出「無用之用」的觀點,他以樗樹之不適於做建材,而得保全其生命為喻,其實就是強調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教育者不能只從學生某些學科上的表現不理想,就抹煞或否定他們的能力,畢竟學生的可塑性及潛能是很大的。因此教育的推動應考慮到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或激發,不應設限於某些部分。觀今日教育仍以升學主義、智力至上為導向,鮮少顧及個體之適性發展,我們認為莊子以順應萬物自然為取向的理念,實可資借鑒。

(二)     教育原則

就教育原則而言,這裡分三點討論之,即:依循自然,以個體為中心、追求知識的完整性、教育環境的重要性。

1. 依循自然,以個體為中心

前面提到過教育的精神不在齊頭式的平等,而是要重視個體的適性發展。因此本著莊子「物皆自然」之理,教育工作者在原則的掌握上就要注意教育對象的個別差異,調整教學的方式,使其能獲得最大的發展。此外,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應摒除教師本位的觀念,避免主觀之好惡影響了教育的對象。應以個體為中心,使其具有獨立思考的空間與表達能力。

2.追求知識的完整性

在莊子的思想中,有許多反對知識的言論。他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養生主),又要人「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大宗師)其實莊子所要反對的,是那些片面而不完整的知識。他認為一般人為追求功名利祿,盲目遵循傳統,重視文字表象,往往忽略了意在言外的道理。故莊子主張的是真知,有別於只以感官經驗得來的片面知識。所以站在教育者的立場而言,知識的傳授不能只是片段的記憶,而是要力求知識的完整性。

3.教育環境的重要性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環境,而環境包含了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兩方面。此二者對於教育亦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莊子雖承老子之思想,排斥社會文明,然而縱使人能離群索居,也無法否認與自然環境的依存關係。莊子借孔子之言說:「孔子觀於呂梁,縣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魚鱉之所不能游也。見一丈夫游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並流而拯之。數百步而出,被髮行歌而游於塘下。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請問:蹈水有道乎?』曰:『亡,吾無道。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與齊俱入,與汩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曰:『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達生)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人在環境的制約下產生了適應,故造成生於陵而安於陵」、「長於水而安於水」的情況。這可以說是是人與自然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在教育環境的安排上,就格外需要經過妥善的經營。學校機關對於教學設備的充實、教室的設計乃至於校園環境的種種,都要經過審慎的評估。有了一個完善的教學環境,學生自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提高學習意願。

(三)     教育課程

就教育的課程而言,同樣可從兩方面來看,一是教材的選擇,另一個則是課程的安排。

  1. 教材選擇

教材為進行教育活動時所依據的工具,因此教材的良窳直接影響教育的品質。所以在教材的選擇上,就必須要符合教育對象的需求,不能只是囫圇吞棗而沒有加以批判、調整。莊子自然思想之本質在於強調自然之事物,從而引起學生之學習動機。前人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竹解虛心是我師」;「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都在強調以自然萬物為學習材料的重要性,讓教育對象自己去感受和體驗,教師或教育工作者則是站在引導的角色。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正是順應自然的結果。

  1. 課程安排

前面提到自然界萬物可做為我們學習的教材,然而莊子也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養生主)這段話說明了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窮,必然無法學盡一切的知識。因此在教材的安排上,一定要適量、適時和適用,過度的學習是有害無益的。莊子的一則寓言談到:「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以為文弗過也。使之鉤百而反。顏闔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將敗。』公密而不應。少焉,果敗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引文提到馬力的過度使用,終導致失敗的產生。同樣的,學習者若是過度學習,不僅其本身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可能還會引發健康上的問題。因此,教育課程的安排若能兼顧學生的興趣,或者穿插一些遊樂式的活動,相信會有不錯的學習效果。

(四)     教師修養

教育工作者,通常是指老師而言,在教育的歷程裡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而一個專業的教師除了要具備所謂專業知能之外,還必須要有相當程度的內在涵養。我們看達生篇提到「善游者數能,忘水也。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惡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前一段文字提到若是心中有所掛記,則易生蒙蔽,尚失了本心;後一段則在說明培養心神虛靜的狀態。故一個教育工作者假使受到太多外在的干擾,如名利的誘惑、價值觀的偏差,便很容易影響他的教學品質,所以教師保持靜心的修養功夫是相當重要的。也唯有教師在本身具備良好學識、涵養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才能發揮教育的正面力量。

(五)學生態度

前面提到教學不能僅是以教師本位,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意願、學習態度的問題。莊子在一則寓言中提到了這樣的問題。「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佝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達生)這裡以佝僂者承蜩的故事說明了學習時應有的態度。因此有了「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態度,自然有助於學習的進展。此外,學生的學習態度固然是相當重要,然而教育者亦應負起訓練學生正確態度的責任,不能把學生的學習態度視為單方面的事。畢竟教學是雙向的互動與溝通,學生的學習態度是與教師的教學息息相關的。

三、教育方法之運用

關於莊子思想在教育方法上的運用,依筆者之見可從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技能教育來做一論述。

(一)     德育之運用

在社會複雜多變的今日,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判斷,至關重要。莊子的一些觀念可以給我們做一些參考。例如莊子提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知北遊)這段話提醒了我們德行的養成是一種順應自然的方式,且要能專心一致。如果教育者只是將所謂的道德觀念灌輸在受教者的身上,不順隨情勢、因勢利導的話,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判斷將無由建立。莊子強調的是一種素樸的觀念,他說:「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馬蹄)只有在反璞歸真的情況下,對於教育對象德行的養成才有可能。當然就現代的教育而言,所謂的「反璞歸真」應是指心靈的單純化。學生應避免接受太多外在社會不良的訊息。這一點,教育者就需要去瞭解一些社會現象或大眾傳播媒體對學生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進而去蕪存菁。有了順應自然的態度,那麼關於價值判斷的問題又該如何處理?莊子在〈齊物論〉中有相當精闢的見解,他說:「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於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齊物論)在這段話裡,莊子以為「是」與「非」是相對而存在,每個人若都是以其所是、所非來否定他人的所是、所非,結果將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勢必造成混亂的局面。他指出要擺脫這樣的窘境,「莫若以明」。什麼叫「以明」呢?他說:「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齊物論)這也就是說將智慧透過平常的道理表現出來,而不是依靠片面的知識。因此教育者在進行德育的養成之時,應秉持這樣的觀念,由小見大,寓道德教育於日常生活之中。譬如進行辯論賽之時,教師應肯定論辯雙方的理念,讓其盡情發表個人意見,而不是處處去限制或束縛學生的思考。又如教師應提供所謂「兩難情境」的問題,讓學生加以判斷思考,並使其瞭解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如此才不至於讓道德教育淪為教條的背誦與權威的服從。

(二)     智育之運用

人類的文明依賴知識的累積,因此關於知識的學習攸關人類的興亡。然而道家的宗師老子卻以「絕聖棄智」為尚,似乎是反對知識的存在。其實老子這裡所要反對的乃是人類的過份運用巧智,決不是反對知識論的,否則老子何以要立書五千餘言?莊子基本上也是承襲著這樣的觀點,他反對的是不全面、片段的知識,而非反對知識本身。吾人觀今日的教育現況,可以說是過於偏重智能教育,導致了許多教育問題的產生,諸如升學主義、填鴨式教學、功利主義……等等。這種現象正和莊子所憂心的不謀而合。而要如何改善這種弊病,我們從莊子的一些言論或許可以有所啟發。莊子言:「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駢拇)若教育對象不能將習得的知識融會貫通,只知記誦片面的知識,將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迷失本性。因此如何有效的整合各種知識課程,實乃當務之急。近年來有所謂「直觀思考」與「協同教學」的理念。前者乃在培養學生直覺能力,迅速瞭解客觀事物的相互關係,找出問題核心,由點而線而面,從眾多單一觀念找出通則;後者乃是教師在不同課程領域上的有機統整,這均與莊子的思想若合符節。此外,在知識的講授上,並不一定要依賴書本或言語。莊子說:「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大宗師)這裡所揭示的是一種「不言之教」,也是莊子自然主義的一種體現。當然實際上的運用還是要依據教育課程的不同加以調整,比如有關生態研究、物理化學等課程就宜於從實驗觀察中獲得深刻的印象。

(三)     體育之運用

當前的體育教育,主要是依循西方體育理論為基礎,強調的是經由身體外部機能的鍛鍊,以達到健康的目的。然而這種僅注重身體外在條件的鍛鍊是不夠全面的,也就是說西方的體育思想忽略了個體內部狀態的持養。其實中國古代的健身、養生的活動早就注意到了內外兼修、動靜相生、神形兼顧的觀念。這樣的觀念,其實正有取於老子、莊子的養生思想。因此為免體育教育流於偏頗的發展,我們從莊子的一些自然養生的觀點出發,應可有助於此種情況之改善。莊子認為:「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養生主)這裡所強調「緣督以為經」的觀念,其實就是順應著人體本性之自然的觀念。譬如人的作息時間應隨著天地自然的變化,即古人所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若是日夜顛倒,便會造成生理的失調,疾病也就因而產生。在順應自然之外,保持中道也是相當重要的。莊子說:「聞之夫子曰:『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威公曰:「何謂也?」田開之曰:「魯有單豹者,巖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餓虎殺而食之。有張毅者,高門縣薄,無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內熱之病以死。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內。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也。」這裡提到單豹養其內、張毅養其外,仍不免於死,都是各走極端的結果。所以教育者在推行體育教育之時,就應該多方考慮,內外兼顧,不要讓體育教育流於形式而忽略其本質。此外,莊子在〈齊物論〉中尚提出「坐忘」和「心齋」的觀念,這些都是強調了內在修養的重要性。而從莊子自然養生思想所延伸出來的健身活動,如打坐、氣功、武術……等等,也應受到正確的認識,進而推廣並落實在現代的體育教育之中。

(四)     美育之運用

在美育教育方面,莊子雖沒有將藝術當成知識對象做直接的研究,然而從莊子的一些觀點當中,我們也可得到若干的啟示。莊子認為「美」的觀念,是值得重視的,他說:「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田子方)藝術有淨化人心靈的作用,因此若能讓教育對象接觸並欣賞藝術,將有助於其人格心靈的成長。而在欣賞的態度上,莊子則說:「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刻意),其意在強調主體心靈的修養。假使教育對象不具備某些藝術的基本修養,實際上是很難讓其產生興趣的。而要如何激起學生的審美情感,引發其創作之意圖呢?莊子說:「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頯。淒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大宗師);「使日月無卻,而與物為春」(德充符);「與物為宜,與物為春」(德充符)這幾段話說明了透過與自然萬物的共感,掌握到美感的根源。有了美感的基礎、創作的意圖,還要有因人而異的循序漸進的教學。莊子說:「吾猶守而告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大宗師)經由這樣的方式,讓教育對象能更恰如其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美育的教育的目的並不在使人人都成為藝術家,而是使教育對象有欣賞藝術的能力、創作藝術的能力,最重要的還是經由對藝術的感悟,達到美與人生的融合無間。莊子提到:「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槃礡臝。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田子方)能夠像引文當中的畫家達到名利皆忘的境界,是美育教育的理想所在。故而當前的美育教育實應把重點放在如何培養教育對象的審美觀、藝術涵養,而非當成技術的傳授而已。

(五)     技能教育之運用

現在的教育導向,似乎偏向以升學主義掛帥。其實擁有一技之長,更有助於教育對象的生涯規劃,即所謂「給孩子魚吃,不如教他怎麼釣魚」。因此就技能教育而言,實不容忽視。在莊子的思想中,也有許多對技能教育的一些觀點。例如前面提到過佝僂者承蜩的故事,我們可以瞭解到學校藝能科的課程,老師除了必須做一基本的示範之外,還應當注意到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對於操作純熟的要求以及重視學生的創意性。不然,教師做什麼,學生也亦步亦趨,那還會有什麼突破呢?談到技藝運用的技巧,莊子說道:「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天道)這段話指出了技藝的運用要臻於極致,要合乎一定的原則,否則就算再怎麼努力也是徒勞無功。因此教師在進行藝能教育時,就必須理論與實作兼具,不講明理論,學生的成就便會有所侷限。在實作方面,莊子一再強調專心一致的道理。他在另一則故事說道:「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馬曰:「子巧與!有道與?」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於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知北遊)捶鉤師傅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主要的原因就是專心一致的結果。其實想要在任何事情上有所成就,非專心不可,這不只是在技藝教育方面而已。至於在技藝的競爭方面,莊子則說:「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人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徐無鬼這段文字本是莊子悲惠子之喪所比喻的故事。莊子認為有競爭才會使人成長,才有互相觀摩學習的機會,否則就容易志得意滿、閉門造車。因此今日在技能教育的推動上,應多方面舉辦競賽活動,促使學生有更多經驗交流的機會,且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使其能學以致用。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莊子思想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技能教育的運用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方面都是可以用作參考的。例如莊子〈齊物論〉中所揭示的物我齊一的觀點,就可應用在對生態保育觀念的推動上。在特殊教育方面,莊子的寓言故事也給了我們不同的思考空間,他說:「支離疏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挫鍼治繲,足以餬口﹔鼓莢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則支離攘臂而游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之三鍾與十束薪。夫支離者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人間世)這裡提到的支離疏這個人,其實就是屬於殘障的弱勢團體。然而莊子要我們對於這些人不應抱持同情、可憐的態度,因為這一類人自有他生存的價值。我們不應是因為憐憫而去施捨。相反的,我們要從肯定他們的能力著手,真正達到平等看待。同樣的,對於個人和他人之間的相處關係,若能將心比心,可應用於輔導和訓導方面的教育工作。而莊子泯是非、同生死的理念,可使學生建立一套樂觀進取的人生觀,俾能減少當今過多的自殺現象。凡此皆莊子學說在教育思想上的運用。

四、結語

以上探討了莊子思想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啟示與運用。我們可以瞭解到,莊子思想其實還有許多可供教育推動者參考的觀點。觀今日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幾乎都是依循歐美教育體系的路前進,往往忽略了我們傳統思想中可用以解決當前教育問題的部分,筆者認為這是捨本逐末的行為。不可否認的,外國的教育理論、教育方法有其特出之處,然而在實際運用上,實應深入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相互發明,以兼有兩者之長。我們在這裡對於莊子思想在教育上的啟示與運用的分析,不過是拋磚引玉的一部份,期盼後繼的教育改革者能夠正視教育理論、教育方法的多元性,從莊子思想當中去推衍實際的教育活動,如此傳統思想也能找到散枝開葉的新園地!

五、參考書目

(一)《莊子集釋》

清‧郭慶藩編 王孝魚整理 萬卷樓圖書台北市 民國八十二年三月初版

(二)《新譯莊子讀本》

黃錦鋐注譯 三民書局 台北市 民國八十八年四月十五版

(三)《新譯莊子內篇解義》

      吳怡著 三民書局 台北市 民國八十九年四月初版

(四)《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

      高柏園著 文津出版社 台北市 民國八十一年四月初版

(五)《老莊思想論集》

      王煜著 聯經出版社 台北市 民國八十二年十月初版第四刷

(六)《莊子的道》

趙衛民著文史哲出版社 台北市 民國八十七年一月初版

(七)《道家教育的現代詮釋》

      楊啟亮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漢口市 1996年11月一刷

(八)〈飛鳥與游魚--從莊子觀點淺談生命教育中的多元智慧〉

      陳立言 郭正宜 哲學雜誌 三十五期 民國90年5月 頁102-111

(九)〈莊子.達生幾則寓言故事所提示的教育訊息〉

      張銀樹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九卷四期 民87年12月 頁167-178

(十)〈莊子思想中的教育理念〉

      黃昌誠 教育資料文摘 三十一卷五期 民82年5月 頁172-181

(十一)〈如何應用莊子自然思想於今日教育〉

        謝明杰 傳習 第八期 民80年1月頁165-175 

(十二)〈從莊子藝術精神談美育教學〉

        陳淑嬌 教育研究(高師) 第二期 民77年6月 頁右21-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