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台灣史上最曲折離奇的公共工程。該停建? 還是續建? 這是一個是非題與選擇題夾雜的複雜決策。如果我們不要核四,我們有什麼選項?唯有大家都可以清楚想像未來的「情境」,並同意承擔這些風險,這個紛擾台灣20餘年的爭論,才可能有一個有意義的答案。

【 情境一:缺電、限電的日子 】

根據《天下》獨家取得,最新版的台電估算資料。如果核四停建,台電備用容量率將在2014年林口發電廠兩座機組退役後,降至10%以下。「過去,台電的電源開發方案,絕不會坐視備容量低於10%,」在台電電源開發處28年的處長吳明竑說。

最嚴重的情況,將發生在2024年,當核一、核二、核三一號機退役,我國電力備容率僅剩1.01%,48萬瓩。換言之,屆時只要任何一座發電機組故障,全台就必須限電。

持平而論,台灣長期結構性缺電的問題早就存在,核四只是讓這個問題尖銳化,逼得大家不得不面對。

【 情境二:電價上漲的日子 】

核四停建之後,台電馬上面臨2700億投資變成壞帳,必須立即打消的重創。截至今年一月底,台電資本額3300億,扣除累計虧損,淨值僅剩下1917億元。換言之,如果核四停建,而國庫不能注資,台電馬上破產。
除了注資,電價可能需要上漲。據能源局的設算,如果沒有核四,2025年台灣變為非核家園,若核能發電全用天然氣取代,則發電成本將增加4成。如果完全反映,以中產家庭2個月平均電費2千元設算,則每2個月新增8百元,一年就增加接近5千元。 
 「台電的弱化,是核四問題最深沉、最該考量的事情。不要忘了,台灣是孤島電網。台電垮了,沒有人有好處,」一位科技界人士說。

【 情境三:產業結構大變的日子 】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盟理事趙家緯認為,政府還是依據現有產業結構預估用電量,以這種電力需求成長為根據的推估,就算台灣蓋再多電廠也無法跟上。因此,未來是否會缺電的關鍵,在於政府是否能有新的思惟,以抑制用電需求。
綠盟即將發表《新台幣焚化爐——核四如何燒掉你的荷包及未來?核四真實成本與能源方案報告》,提出核四停建後,環保團體版的台灣用電零成長藍圖。方法為:一,降低高耗能工業的比例。二,再生能源發電量,較政府目標提高三倍,佔總發電量二一%。三,能源效率每年的改善率再提高,由政府目標二%以上到三‧六%。三管齊下,如果能源效率能夠提高,加上用電量減少,則總電費的增加幅度,可能與保留核四差不多。
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綠盟)理事長賴偉傑舉英國為例,英國做到用電零成長,是透過降低工業比例,轉型為一個金融、文創等服務業為主的國家。

針對綠盟提出的方案,鑽研能源效率多年,工研院產業與經濟趨勢中心資深督導楊致行坦言,用電零成長,全世界除了英國,沒有其他國家成功案例。「英國巨幅降低工業佔經濟體的比重,不見得適合台灣,」他指出。
 「面對結構性缺電,台灣應該思考強制性的能源效率政策,」楊致行舉耗用總電量一半的馬達為例,歐盟馬達能耗標準早已進化到第三版本,版本愈新,標準愈嚴。韓國與大陸均已積極採用第二版,台灣卻仍「寬容」地採用第一版規範。

【 台灣若核災 得花2兆元處理 】

續建核四可能產生的風險,若出現日本福島規模的核災,距離核四30公里內的疏散人口至少74萬人。環保團體推估,處理居民健康、土壤、水源受影響的後續費用,約需2兆元,比政府一年總預算還要高。

非核家園,人人都要。但如何面對、解決這個理想達成前,迎面逼近的問題,是核四公投前,台灣主人們需要有的答案。

小樂投資思維:核電停工-電價面臨調漲-再生能源發電廠之賣電獲利可望提高-提升股價

相關類股:大汽電/台汽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