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樂的生存之道since 2012-04-27
本部落格為作者自行投資與觀察之紀錄,讀者閱讀文章應審慎評估投資之風險,本人不負任何讀者自行投資行為之虧損責任,特此聲明!所引文章內容若有侵權或冒犯之處,請告知版主刪除!

目前分類:小樂之存股資源 (5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707  

本文同步發表於:http://allenslifestyle.com/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角化經營戰略」又稱「多元化戰略」屬於開拓發展型戰略,是企業發展多品種或多種經營的長期謀劃。

企業多角化經營的形式多種多樣,但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種類型:

  (1)同心多角化經營戰略(Concentric diversification)。也稱集中化多角化經營戰略。指企業利用原有的生產技術條件,製造與原產品用途不同的新產品。如汽車製造廠生產汽車,同時也生產拖拉機、柴油機等。

  同心多角化經營的特點是,原產品與新產品的基本用途不同,但它們之間有較強的技術關聯性。

  (2)水平多角化經營戰略(Horizontal diversification),也稱為橫向多角化經營戰略。指企業生產新產品銷售給原市場的顧客,以滿足他們新的需求。如某食品機器公司,原生產食品機器賣給食品加工廠,後生產收割機賣給農民,以後再生產農用化學品,仍然賣給農民。

  水平多角化經營的特點是,原產品與新產品的基本用途不同,但它們之間有密切的銷售關聯性。

  (3)垂直多角化經營戰略(Vertical diversification),也稱為縱向多角化經營戰略。它又分為前向一體化經營戰略(Forward integration)和後向一體化經營戰略(Backward integration)。前向一體化多角經營,是指原料工業向加工工業發展,製造工業向流通領域發展,如鋼鐵廠設金屬傢具廠和鋼窗廠等。後向一體化多角經營,指加工工業向原料工業或零部件、元器件工業擴展,如鋼鐵廠投資於鋼礦採掘業等。

  垂直多角化經營的特點,是原產品與新產品的基本用途不同,但它們之間有密切的產品加工階段關聯性或生產與流通關聯性。一般而言,後向一體化多角經營可保證原材料、零配件供應,風險較小;前向一體化多角經營往往在新的市場遇到激烈競爭,但原料或商品貨源有保障。

  (4)整體多角化經營戰略(Conglomerate diversification),也稱混合式多角化經營戰略指企業向與原產品、技術、市場無關的經營範圍擴展。如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的主要業務是電訊,後擴展經營旅館業。整體多角化經營需要充足的資金和其它資源,故為實力雄厚的大公司所採用。例如,由廣州白雲山製藥廠為核心發展起來的白雲山集團公司,在生產原藥品的同時,實行多種類型組合的多角化經營。該公司下設醫葯供銷公司和化學原料分廠,實行前向、後向多角化經營;下設中藥分廠,實行水平多角化經營;下設獸藥廠,實行同心多角化經營;還設有汽車修配服務中心、建築裝修工程公司、文化體育發展公司、彩印廠、酒家等實行整體跨行業多角經營。

  除了上述分類之外,西方學者魯梅爾特(R.R.Rumelt)採用專業比率、關聯比率、垂直統一比率等三個量的標準和集約——擴散這一質的標準,將多角化經營戰略分為垂直型、專業型、本業中心型、相關型、非相關型五種類型。

  (1)專業型戰略。企業專業化比率很高(在95%以上者),稱為專業型多角化戰略,這是把已有的產品或事業領域擴大化的戰略,如超級商場分化為而來的自我服務廉價商店、小型零售店、百貨店等。

  (2)垂直型戰略。某種產品的生產,往往只取從原材料生產到最終產品銷售整個系統中的一個階段,而每個階段都有其完整的生產體系。垂直型戰略就是或向上游發展,或向下游滲透。如一個軋鋼廠生產各種鋼材。採取垂直型多角化戰略,進一步向上游發展,投資發展煉鋼、煉鐵,甚至採礦業。

  (3)本業中心型戰略。企業專業化比率較低的多角化戰略(在70%~95%之間),稱為本業中心型戰略。即企業開拓與原有事業密切有聯繫的新事業而仍以原有事業為中心的多角化戰略。

  (4)相關型戰略。企業專業化比率低(低於70%),而相關比率較大的多角戰略,一般來講,多角化戰略的核心是經營資源。實行相關型多角化戰略就是利用共同的經營資源,開拓與原有事業密切相關的新事業。

  (5)非相關型戰略。企業相關比率很低,也就是企業開拓的新事業與原有的產品、市場、經營資源毫無相關之處,所需要的技術、經營資源、經營方法、銷售渠道必須重新取得。

多角化經營至少具有以下特質:

  (1)多角化是企業一種經營方式和成長模式;

  (2)多角化是企業能力與市場機會的一種組合。並且多角化有靜態和動態兩種含義,前者指一種企業經營業務分佈於多個產業的狀態,強調的是一種經營方式;後者指一種進入新的產業的行為,即成長行為。

  所以,公司多角化戰略是公司在現有經營狀態下增加市場或行業差異性的產品或產業的一種經營戰略和成長方式。多角化經營屬於公司層的戰略,是公司成長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企業運用多角化經營戰略,可以起到以下幾方面重要作用:

  (1)分散風險,提高經營安全性。商業迴圈的起伏、市場行情的變化、競爭局勢的演變,都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例如,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僅限於一類產品或集中於某個行業,則風險性大。所以,一些企業採用了多角化經營。如,生產耐用消費品的企業兼營收益較穩定的食品加工業,以分散風險、增強適應外部環境的應變能力。

  (2)有利於企業向前景好的新興行業轉移。由於新技術革命的影響,陸續產生了一些高技術新興產業。企業實行多角化經營,在原基礎上向新興產業擴展,一可減輕原市場的競爭壓力,二可逐步從增長較慢、收益率低的行業向收益率高的行業轉移。例如,美國泰克斯特龍公司,在5O年代是一家紡織企業,因為紡織業資本收益率低,且易受經濟蕭條的影響,故轉向其它行業投資,逐漸變為混合型大公司。1967 年,該公司達到了從原資本收益率5~6%提高到20%的目標。

  (3)有利於促進企業原業務的發展。不少行業有互相促進的作用。通過多角化經營,擴展服務項目,往往可以達到促進原業務發展的作用。位居日本印製業首位的大日本印刷公司,在繼續經營印刷業的同時,把業務擴展到包攬國際體育會議籌備、承辦全國性產品展覽、代客市場調查、情報服務等方面。這些新業務離不開印刷。這些新業務,不僅提供了年遞增率10~20%的收入,而且使公司原需補貼的一些印刷部門扭虧為盈。

 企業實行多角化經營的外部環境主要表現為:

  (1)社會需求的發展變化。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們消費範圍擴大和消費欲望增長,社會需求呈現多樣性的發展趨勢。任何產品都有其經濟生命周期,企業原有產品將逐漸被市場淘汰,社會需求多樣化發展給予企業新的市場機會。這些外部原因迫使或誘使企業不斷開發新產品、擴展經營範圍,以多角化經營滿足社會需求日益增長的需要。

  (2)新技術革命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新技術不斷發明並用於生產領域,導致新工藝、新材料、新能源和新產品層出不窮,同時也為企業多角化經營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性能更優越的新產品逐漸替代原產品,新興工業不斷興起,使許多企業在經營原產品的同時,逐漸向高附加價值、前景較好的新興產業發展。例如,在日本出現了鋼鐵公司研究生物技術、食品企業兼搞機器人開發、紡織企業同時製造干擾素、鐘錶工業生產電腦的多角化經營。

 

  (3)競爭局勢的不斷演變。社會需求增長和新技術革命的影響,使企業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原生產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新廠家加入競爭行列、企業經營手法不斷變革,都使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守業必衰、創新有望。面對險峻的競爭局勢,不少企業以變應變,擴展經營業務,以謀求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企業實行多角化經營的內部原因主要有:

  (1)企業資源未能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包括資金、人力、技術、設備、原材料等有形資源,還包括信譽、銷售渠道、信息等無形資源,充分利用過剩資源以提高經濟效益,是企業採用多角化經營的誘發動機之一。比如,企業擁有的資金超過原經營業務的需要,便可能向市場前景好的新興產業投資,有的研究人員歸納了利用過剩資源發展多角化經營的類型:第一類是廢棄資源再生型,如化肥廠利用廢渣生產水泥、自行車廠用鏈條衝壓邊角料生 產鐵皮暖瓶殼等。第二類是閑置資源利用型,即利用閑置的設備、勞力、技術力量,開拓新的經營項目。如工業企業利用其多餘的勞動力開辦生活服務公司等。第三類是資源優勢引伸型,如軍工企業利用其技術設備優勢發展民品生產,企業以市場信譽高的廠牌、商標或順暢面廣的銷售渠道開拓新的經營範圍等。

  (2)企業本身具有拓展經營項目的實力。具有資金、技術、人才優勢的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實力雄厚、目標遠大,出於對長遠利益的主動追求,高附加價值的新興行業便常成為這些企業發展的主要對象。這也是多角化經營戰略多被大型企業所運用,中小型企業多採用集中化經營戰略的基本原因。

  此外,企業家的個性也會對經營戰略的選用產生重要影響。由於企業高層領導對發展戰略的選擇有決策權,因此敢於開拓、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採用多角化經營戰略的可能性較大,而穩健慎重的企業家採用集中化經營戰略的可能性較大。

  近年來,值得註意的一個動向是過去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同一行業內企業之間的競爭,而現在都發展成行業之間的競爭了。 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是辦公室自動化領域,引起了電器行業與辦公用機器行業間激烈的角逐,擠進來的就有錄相機行業、照相機行業、複印機行業、傳真通訊行業、辦公用機器行業等。這樣就會誘發多角化戰略的實施。

(一)多元化經營有不少益處

  1、多元化經營可以充分利用企業內部優勢

  多元化經營的企業與專業化經營的企業相比,相當於將原來的由多個專業化經營企業的經營活動組合在一個企業內進行,或者是將多個產業,產品放在一個企業或者企業集團內進行,在這個企業內,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技術優勢,市場優勢,管理優勢等資源優勢,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由於多元化經營企業為管理者創造了一個協調管理不同經營業務的機會,因此,其運行將比專業化經營企業更有效率,能獲取更高的投資報酬。 多元化經營可實現的第二個內部化優勢是企業內部資本市場的建立。一般來說,專業化經營的企業無法按照合理的成本籌措到足夠的資金時,就不得不放棄一些能獲利的投資項目。而多元化經營企業創造了一個很大的內部資本市場,企業可以通過企業內部的資金的調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上述資金不足的問題,使多元化經營企業比專業化經營企業得到更多的投資和獲利的機會。 多元化經營可實現有第三個內部化優勢就是將外部非確定性交易契約變成了內部合約,即用內部一個契約代替了一系列外部交易契約,這可以節省外部交易成本。特別是對於相關聯多元化經營企業尤其如此,如橫向一體化多元化經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同業競爭,又可獲取規模效益;如縱向一體化多元化經營則使外部市場供銷變成了內部原料供求,將大大降低企業的交易費用(前提是多元化經營節省的外部交易成本大於企業內部的組織交易成本)。

  2、多元化經營可以有效的規避企業經營風險

  從事專業化經營,很可能容易受巨集觀經濟不景氣的打擊,造成整個企業的虧損,甚至倒閉。實行多元化經營, 企業將資源分散到不同產品或行業經營中,即"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藍子里",這能夠避免經營範圍單一造成企業過於依賴某一市場易產生波動的弱點,使企業在遭受某一產品或經營領域的挫折時,通過在其它產品或行業的經營成功而彌補虧損,從而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並儘量減少風險損失。如固特異公司是一個專業輪胎橡膠公司,但80年代它又開始投資石油管道,因為該公司發現石油管道的銷售與輪胎銷售正好呈反向波動關係,如此經營就像在金融市場做套期保值一樣,可以降低風險。

(二)多元化經營戰略也有不少弊端

  首先,過分追求多元化經營有財務風險。

  眾所周知,我國目前企業投資資金的絕大部分是借貸資金,部分來自於銀行,部分來自於非金融機構,部分來自於其他渠道。這與國外的情況不同。在國外,一些企業集團確實採取了多元化經營戰略,但他們這樣做時,一方面有雄厚的資金實力為基礎,主導產業已發展到相當規模,受到反壟斷政策制約,不得不橫向發展;另一方面,企業集團總部在定位上只擔當投資運作機構的角色,而不負責經營。因此,我們實行的與其說是"多元化經營", 不如說是"多元化投資"更為確切。我國的一些企業對此認識不清,只看到現象,忽視了其實質內容,對諸多項目不僅投資而且自我經營。一些企業有一點物資採購人員和經驗就辦貿易公司,有一點流動資金就辦財務公司,有一點房地產就辦房地產公司,有一點廣告業務就辦廣告公司,往往把有限的資金分散在多個經營項目上,結果哪一個項目也達不到規模經濟,以致經營虧損,難以還本付息.事實上,這種過分追求多元化經營的做法,不是分散風險,而是自我擴大風險.如果能有限度地進行多元化經營,不僅會減少資金籌措與配置的壓力,而且可以增加連帶作用,提高成功率,使企業集團穩定持續發展.

  其次,過分追求多元化經營容易出現決策失誤.

  這在企業實行無關聯多元化經營戰略時表現尤為明顯。無關聯多元化經營大 多是通過購併行為實現的,這種購併使企業所有者與高層經理進入了一個全新領域。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由於對購併對象所在行業不太熟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所作的決策難以都是明智的。失誤的決策不僅會使更多的支柱產業難以建立起來,反而為原有的支柱產業增加了許多負擔。國外最近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與同行業兼併相比,對其他行業,特別是無關聯行業的企業進行兼併,成功率很低.在我國,一般來說,每個行業都有程度不同的發展潛力,但又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階段性的供過於求.面對這一現實國情,過分追求多元化經營, 不僅會使企業分散風險的能力遞減,而且會造成為此付出的代價遞增,從而導致集團的資產收益率下降。日本的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先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能給我 們以某種啟迪。他在總結自己長達71年之久的企業經營實踐時說:在企業經營裡面,有所謂多元化和專業化的經營方法,但我原則上認為,與其多元化,不如想辦法實行專業化。當然,多元化也有其優點。但是一般看來,專業化總是比較容易獲得具體成果的。也就是說,各個企業在自己所能擁有的設備,技術,資金等力量的範圍內去經營時,集中使用比分散力量更能夠產生巨大的效果。

  最後,過分追求多元化經營會造成管理質量下降。

  這是因為,購併行為,特別是無關聯多元化中的購併,會使企業的分支機構迅速增多,會使做好企業管理工作的難度大大增加。在這種情況下, 企業集團總部的管理人員不僅可能沒有時間熟悉產品專門知識,而且可能無法運用既有知識恰當評價經營單位經理的建議與業績。企業集團總部因管理負荷過重而導致的管理質量下降,往往使無關聯企業在兼併之後無法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美國著名企業家亞科卡是深諳此道的。當年,在他接手深陷困境,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後,為了輓救公司,毅然將每年有5000萬美元利潤的坦克工廠賣了出去。他認為,建造坦克不是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主要經營領域,如果公司想要有發展前途的話,還是必須在汽車工業上求得發展。

多角化經營的發展趨勢

    在經濟發達國家,多角化率高的企業一般為批發業、小賣業、運輸業、通訊業,實行多角化的企業一般是向不動產業和服務領域發展。另外,嚮日常生活消費品領域發展的企業要遠遠多於向生產資料領域發展的企業。如從食品工業向醫葯用品、快餐店、旅館等生活領域擴展,從纖維工業向服裝業,人造毛革、醫葯用品等領域擴展;從化學工業向化妝品、家庭用品、綠化事業等領域擴展

  多角化戰略的另一個動向是專業型企業數大幅度減少,而垂直型企業和相關型企業增加較多。在美國非相關型大型聯合型企業的增加引人註目。

  總之,日、美兩國的大企業,從整體上看,都有實行更高度的多角化戰略的傾向,但在變化方向和變化程度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別。因為,在60年代到70 年代期間,日本經濟處於高度增長期,日本大企業即便不實行高度多角化戰略也能得到充分發展。美國則正處於穩定增長期,為了使經濟儘快從低成長期擺脫出來,爭取更快的發展和更好的經濟效益,實施高度多角化戰略是必要的。

  近年來,實行多角化戰略的企業,出現的重要課題是如何進一步打入國際市場。不僅是通過貿易打入國際市場,而是在海外投資設廠。但是,實行國際多角化戰略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事情,風險也很大,在實施前需要進行嚴格的、科學的可行性研究。

  在當前國際市場存在激烈競爭和經常爆發貿易摩擦的情況下,採取國際多角化戰略是一條重要的出路。實行企業國際多角化,一般採取分階段戰略。

  第一階段,在國外設立辦事處或代理店,作為發展的據點。以便及時收集海外的市場信息,培訓適合在海外工作的國際型人才。

  第二階段,設置海外銷售公司,加強在國際市場上的商品推銷活動,在國際上樹立本公司的企業形象,研究並確立海外經營廖竅。

  第三階段,建立海外生產工廠,在海外設廠是一項很複雜的工作,要根據建廠所在國的政治、經濟、技術、法律、市場、社會文化等因素來確定,並要視具體情況決定採取獨資或者合資等形式。

    第四階段,分國家建立生產工廠,使企業形成跨國公司。

(資料來源:MBA財經百科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鼎百略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報狗工業三強

 

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

 

點擊圖示購書!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股權散不散與公司價值並沒關係? 

2.從人物行為看危機預警

3.賺錢,要不要發股利? 

4.猛暴地震VS溫柔騙局

5.周轉天數攸關下游公司競爭力

6.價減量增賺辛苦錢? 

7.國家債務與公司債務

8.老友分散易,股權集中難? 

9.三慢四快看財報 

10.股價的養份在哪裡?

11.團結力量大??? 

12.財報兩極投資戰略漫談

13.新書:財務危機預警必修八堂課的作者序言

14.虧損過後?

15.大象會跳舞?

16.要市佔率還是毛利率?(Part1)

17.股市禪語 

18.財報業績與證所稅孰重孰輕?

19.股市愈空財報投資愈有理?

20.掛牌公司必須攀爬的三座山

21.要市佔率還是毛利率?(Part2)

22.現金流是王道

23.股市大底與財報大底

24.老闆淡定,價值不淡?

25.甚麼是專業?

26.槓桿的負面壓力?

27.猴子都可以經營的公司?

28.雍正皇帝的內部控制

29.企業的誠信風險徵兆

30.千線萬線不如內線?

31.舉債經營的生與死? 

32.台積電和南科的財報啟示錄

文章來源:http://www.jerry-finance.com/index.php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主營業務收入是企業損益火車頭

2.轉換公司債(CB)是錢坑嗎?

3.奧妙的杜邦財務模型及其價值運用 

4.存貨十號公報與現金流量關係

5.企業減資的三為

6.企業增資與減資的輪迴

7.台灣GAAP與IFRS接軌後的財報大變革

8.企業雙槓效應的強弱分析

9.重視高殖利率股的投資潛力?

10.要股利? 還是要價差? 

11.貞觀之治與誠信治理

12.大型績優股營收與市值的時空成長變化

13.長期股權投資是變形金剛? 

14.上市櫃公司中哪支股票最安全?

15.特別股有那麼特別嗎?

16.從財務與非財務因素看博達公司危機訊號

17.財務報表有哪些領先性投資指標?

18.毛利率下降釋疑

19.EBITDA一定能愛必達嗎?

20.營運槓桿的數據解惑

21.如何賺股利又能賺價差? 

22.高價股是用高獲利撐起來的?

23.業績表現與股價短期反應同軌?

24.價格與價值的裙帶關係 

25.股價炒作是財務危機的黑手?

26.低價股一定有低價的病因? 

27.財報教室-好公司的特徵有哪些? 

28.活學活用PE與PB

29.財務指標能否一眼看穿公司狀況?

 文章來源:http://www.jerry-finance.com/index.php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應收款項和存貨的財報投資分析

2.危機公司的復活再生遠較新創事業的發展發達還艱辛

3.財務報表最不透明的項目--長期股權投資解析

4.股價淨值(P/B)比和本益比(P/E)的分析與實務運用

5.從財報檢驗地雷股與績優股

6.債高苦撐難關,債低輕鬆過關.論述長短期負債效應

7.負債比率高真的很可怕嗎?

8.預防財務危機始於財務透明健全化

9.瘦鵝理論和財報績效

10.財報流動性的美麗與哀愁

11.財報業外績效和公司價值息息相關? 

12.財報揭露和財報績效面面觀 

13.台灣兩大傳統集團-台塑與遠東集團的財務信息比較

14.內外制約行為與財務危機關係密切

15.多留意證交所財務專區的財務不良公司

16.庫藏股是護盤工具嗎?

17.實施庫藏股應該避免偏差行為

18.熊市財報三高二低一穩的選股策略

19.股市變現性與財報流動性 

20.不景氣中如何高築牆廣積糧

21.舉債經營要有本事

22.淨值濃度高低決定公司價值高低

23.論述舉債經營的成與敗

文章來源:http://www.jerry-finance.com/index.php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市場從來不會騙人,會騙人的是董監大股東的偏差行為。

 

財務危機的主導因素由人開始

 

      任何一家公司能夠穩健存活,可以創造持續獲利及非凡價值,無非是建構在有對的人與做對的事,及披露對的資訊,此三個「對」即是指在「人物」、「產物」、及「財務」上循環有序的累積公司價值。換言之,優秀的經營者製造銷售高效的產品,並將營運紀錄充分詳實的公開,這其中「人、物、財」的完整結合就是公司價值的創造。雖然「人物」是主導公司成敗的重要關鍵,不過在人的作為上,外部人卻不易瞭解經營者所作所為,同樣的在產品方面,也很難如內部人可以摸的一清二楚,只有在財務資訊上,外部人能夠借著公開信息的披露,從中掌握公司重要經營資料以利決策運行。


      事實上,「人物」與「產物」的經營效果均會在每期的財務報表上顯現,其中代表的項目就是「股東權益報酬率」與「營業收入及利潤」。財務報表的績效好壞就是代表經營者在其產品管理效能之綜合表現,所謂財務資訊會說話,即是說明財務資訊是公司「人物」與「產物」的視窗。若能審慎看待財務報表上相關資訊,應該能夠發現經營者在公司的良行美德或是惡行醜聞。基本上,任何財務危機的形成都是經營者不能原諒的錯,一旦上市公司發生危機,公司生存能力很可能無以為繼,公司價值也將灰飛煙滅,不僅公司眾多員工工作權完全喪失,而且全部的外部股東之投資都將泡湯。因此,如何從公開的財務報表資訊進行財務危機的偵防,似乎是資本市場研究者不能或缺的神聖任務。

 


      財務危機的造成一定是從主導公司運作「人」的不良或惡質行為上開始,進而影響「產品」的經營成果,最後才反應到財務報表表上。嚴格的看,財務報表就像是每家公司經營者的臉譜與身體結構,他們的惡果與善果都會細膩的寫在財務報表上,若仔細觀察分析應該能夠發現這些危機因素的來龍去脈。


      為能區別危機公司發生原因和因應之道,筆者將臺灣過去六年來發生財務危機的54家採樣危機公司,仔細從它們歷年的財務報表相關資料審閱分析並探討危機成因,而將之分類為「獲利性衰退型」、「流動性停滯型」、及「安全性破壞型」等三大型態。事實上,這樣的分類就是表達財務危機的成因與財務報表「獲利性、流動性、安全性」之相關財務比率有密切關係,而且不管是在那個資本市場,任何危機企業的成形可以說直接或間接源自於其中。這三種危機型態不僅代表財務報表或是財務比率具有危機預警特色,也充分披露經營者在這三大危機型態的行為角色,同時也讓我們瞭解危機形成的背景因素,及它們循序漸進破壞公司價值的過程。


三大危機型態的共同特色

 

      基本上,「獲利性衰退型」、「流動性停滯型」、及「安全性破壞型」等三種危機型態具有下列三項共同的特徵:

(一)經營者在管理能力及領導行為上產生力不從心的怠惰疏忽,或是走火入魔的狂傲自負。例如,會造成獲利性衰退型的危機公司,大部分都是經營者安於現狀,對於產業產品的未來能見度缺乏前瞻規劃,或是如安全性破壞型的經營者,在公司營運不佳時,落井下石進行各種違法亂紀行為。


(二)各種危機型態會互相衝擊,且在財務資訊上會密切的傳導影響,並惡性循環。例如獲,利性衰退型的狀況會有流動性停滯型的蹤跡,當企業績效不彰時會轉型多角化經營,造成大額舉債或現金增資以支應轉投資資金流出,但績效不彰反而影響營運活動現金流入,而且短債又大幅高於長債,如此,內憂外患的資金壓力甚至誘導管理階層鋌而走險,進行各種公司安全性破壞的自利行為,因而摧毀企業生機。


(三)各種危機型態都會受股價輕重緩急的打擊,致壓抑經營者的改造雄心,或是雪上加霜打擊企業再生能力。例如,公司出現財務危機陰影時,股價可能已經領先反應跌落每股淨值之下,股價的低迷不振意謂著公司前途坎坷,和財務包袱沉重,將會影響現任或繼任董監事的改造企圖;另外,經營者可能在獲利衰退時會採納經理人建議,進行股票業外的金融操作以補本業績效不足,當短期獲利豐碩就會不斷刺激經營者大膽投入,最後在投機過度下出現嚴重損失並發生流動性風險。

 

獲利性衰退型-平庸無才轉型無力

 

      從臺灣這54家危機公司的財務資訊中,筆者看到了「人物」的無能無奈,「產物」的變遷沒落,及「財務」的寫實逼真,同時也驗證了危機始終是來自人性的散漫與狂妄,瞻前而沒顧後,或是膽大包天的巧取豪奪。以下就這三大危機型態內容分述如後:


      衰退型危機公司是上市公司最常見的危機路徑,也是企業生老病死的典型症狀,如表2-1所述54家樣本危機公司有22家公司屬於這類型。嚴格的看,企業能夠掛牌上市一定具備相當水平的經營條件。正常狀況下,要透過這種途徑衰敗而終,還真的需要很長的期間消耗資源能量才能達成,否則必須內外腐敗條件的配合才能加速走向危機之途。


      這類型危機公司發生的前提主要是經營者管理能力欠佳,及產品生命週期已達成熟階段,導致營收與利潤日益下滑及虧損,而出現現金流量不足。一旦經營不善,內在(董監事經營團隊改組)與外在(股價下跌)不利因素勢將衝擊現有體制,很有可能讓新任或舊任經營者產生行為偏差,做出不當決策而加速公司步向危機之途。例如,大額舉債因應,尤其是熱愛短期融資甚於長期、放棄本業鑽研而雜亂無章的大額轉投資、為認定已屬低價的股票價格進行護盤等。凡此種種皆是浪費公司經濟資源與增加財務負擔的不良作為,雖然可以為公司生機或股價製造短期模糊效果,不過拉長期間觀察往往這些決策都是毒藥丸(Poison Pills)。


      屬於獲利性衰退型的危機公司,與其說是產品發展前景受限,倒不如說是經營者的管理能力受限,所謂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公司,當經營者缺乏前瞻規劃及怠忽財務管理,即使熱門產品也可能變成冷門,甚至虧損連連。不過與其他兩類型危機公司比較,這類型經營者的投機心態較弱,背信行為也不如其他兩型嚴重,所以危機形成是漸進式的逐步累積,外部人透過財務資訊要閃躲這類財務危機以減少損失是可行的,也是有效果的。

 

流動性停滯型-好大喜功用力過猛

 

      這類型的危機公司與獲利性衰退型一樣共有22家,出現此類型的危機公司主要是經營者好勝心太強及企圖心太猛,在主營業務尚屬良好平穩或營運獲利衰退有限時,大肆擴張本業或多角化轉投資,因而必須大幅舉債經營。另方面受股價短期有超額投機利潤吸引,會利用子公司買賣母公司或它公司股票以賺取短線利潤,但時過境遷卻發生嚴重虧損,耗損資金能量。再者,許多危機公司的營運資金管理不良,應收款項及存貨積壓過量資金,導致營運活動的現金流量不足,必須透過投資及融資活動支應,而且短期金融負債餘額遠遠高於長期負債,以短支長情況甚為嚴重。最後,在宏觀經濟走弱及股市表現不好時,加速資金流動性的停滯,而爆發財務危機。


      發生流動性停滯型的危機公司,並不是主營業務走疲或是獲利完全走樣,而是經營者財大氣粗昧于資金的流動性管理,在景氣呈現榮景時自不量力擴充太速,消耗太多資金但效益有限,在不景氣時又逆勢操作大力炒作或護盤自家股票,甚至董監大股東的股票也出現高額度質押狀況,如此的衝動作為都是想證明公司管理當局的英明作風與偉大氣魄,經營者過度的自負及短視往往是這類型危機公司的最大天敵。


      嚴格的觀察,流動性停滯型與獲利性衰退型在營運性質上有程度上的類似,亦即在主營業務上兩者皆有瓶頸須要克服,但停滯型的經營者好大喜功用力過猛,而衰退型是平庸無才轉型無力,它們共同特徵則是管理能力太差,尤其在財務管理方面。


      當企業發生流動性停滯的財務壓力時,常常為了償還借款而必須賤價出售值錢的轉投資或核心技術,其實這樣的成本代價相當高,即使短期可以止住頹勢,但長期卻很難力挽狂瀾,因為償還債務只是救急,失去核心資產卻無法救窮,如此財務危機也只是延後發生而已。

 

安全性破壞型-膽大包天巧取豪奪

 

      這類型的危機公司共有10家,分析這類型的危機公司主要是經營者的誠信出了嚴重的問題,讓公司的財務安全體系在很短的期間遭到破壞毀滅。這些失誠背信的重大事件包括經營者主導會計假帳讓報表失真、循私舞弊的挪用盜取公司現金資產、與利用公司資金炒股及大搞內線交易等(發生原因請詳表2-2),凡此種種皆已背離正常的經營軌道,而以董監大股東高階管理人員的私欲為最大滿足。我們發現,公司管理當局的來者不善與公器私用,常常讓公司價值與公司生命玉石俱焚,這是資本市場最壞的示範也是經營者最惡質的行為偏差,不僅造成公司價值蒸發讓眾多外部股東損失慘重,還破壞了市場及公司的安全信用體制,同時也肆無忌憚的挑戰主管機關的公權力。


      正常情況下,安全性破壞型的危機公司係透過兩種路徑產生,其一是,由獲利衰退漸進到流動停滯,再過渡到公司的安全破壞,當企業資源被消耗的山窮水盡時,經營者再臨門一腳棄之不顧,通常這種危機路徑需要時間醞釀,同時財報也會在衰退停滯過程中出現痕跡,所以尚有時間可以規避預防;其二是,經營者貪婪過度惡質操縱營運狀況及財務訊息,即所謂報表造假瞞天過海,因此不易從財務資訊察覺它們的營收衰退,或是利潤下降,甚或財務狀況有不安全之處。換言之,屬於此類型公司的財務報表或是財務比率,通常與正常公司並無太大差異,如沒有透過更多資訊(如非財務資訊)及更細膩分析推導(如現金流量分析或考慮股價表現因素),則不容易認定它們會走向危機之路。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財務資訊已被管理當局刻意操縱,報表失去了允當表達的公正性,甚至報表已倒果為因成為經營者斂財的重要工具,這是它與前兩種類型在財務資訊運用上的最大差異。


      從財務資訊看,公司的安全性是由歷年持續營運獲利堆積,及穩健財務狀況來建構,一旦安全性成形,即使公司短期營運不佳也不會立即破壞公司安全,這是財報保障投資的特質。但是,財務資訊如被投機人士扭曲不實,財務報表的公開披露的價值將完全喪失,保障投資的管理政策也會變成笑話,整體而言,這是安全性破壞型給市場最大的啟示。

 

 表2-1    54家危機公司的危機成因與危機型態分析表

 

危機型態

危機公司家數及名稱

主要狀況

獲利性衰退型

22家。建台、源益、津津、
華隆、中紡、裕豐、
凱聚、誠洲、佳錄、
碧悠、清三、力廣、
永兆、臺灣電路、
突破、卓越、寶祥、
林三號、櫻花、
中信、匯僑、興達。

主要症狀:

營業收入及營業利潤連年衰退萎縮。

併發症狀:

負債沉重且短期借款大於長期借款

轉投資失利發生虧損

庫藏股護盤發生虧損

營運現金流入不足

流動性停滯型

22家。中日、合發、民興、
新燕、大魯閣、新藝、
東雲、楊鐵、新企、
名佳利、桂宏、
南方資訊、寶建、
長億、皇普、春池、
衛道、宏傳、鼎營、
萬國、優美、欣錩

主要症狀:

主營業務收入及利潤尚可,但管理不善擴張太猛

併發症狀:

負債沉重且短期借款大於長期借款

轉投資失利發生虧損

庫藏股護盤發生虧損

應收與存貨管理不佳

安全性破壞型

10家。台鳳、久津、太電、
亞瑟、博達、皇統、
訊碟、協和、宏達科、銳普。

主要症狀:

經營者發生假帳舞弊、炒股、挪用及掏空資產等背信情事。

資料來源:整理分析54家樣本危機公司財務資訊得之。

 

 


表2-2 10家安全性破壞型危機公司的發生原因彙總表

 

公司名稱 事由

發生危機的主要原因

博達科技(2398

董事長涉嫌長期主導作假帳,掏空資產新臺幣70億元,一審被求刑20年。

皇統科技(2490

董事長自首承認長期虛設行號並虛増營業收入達新臺幣37億元,會計帳務不實。

訊碟科技(2491

董事長涉嫌掏空轉投資公司資產新臺幣28億元。

宏達科技(3004

公司對應收帳款涉嫌規避提列備扺呆帳、製作不實財務報表。

久津食品(1221

董事長挪用公款新臺幣3億元炒股,涉嫌侵佔公款。

亞瑟電子(2326

管理當局利用轉投資子公司大額炒作母公司及其它股票,發生巨額虧損及涉嫌掏空資產。

太平洋電纜(1602

董事長與財務長涉嫌掏空轉投資子公司資金高達新臺幣93億元。

臺灣鳳梨(1206

董事長利用子公司資金並聯合週邊炒作母公司股票,但發生巨額虧損且與銀行串通侵佔公司資金。

銳普電子(6132

管理階層製造假交易並挪用侵佔公款,致周轉不靈跳票。

協和國際(3001

董事長涉嫌編制不實財務報表及公開說明書並侵佔資金。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工商時報、與證交所公開資訊觀測站。

轉貼自Jerry財報知識網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企業的誠信風險徵兆
1) 公司財務狀況與業績獲利已經疲乏衰敗。
2) 重大訊息發佈不完整,不即時,與不確實。
3) 財務預測總是不測,與股價掛勾明顯。
4) 經常募集資金,但效益總是平平。
5) 經營者時常高談闊論,卻是華而不實。
6) 業外投資操作積極,但績效乏善可陳。
7) 董監經理大權一把抓,團隊昏庸善逢迎。
8) 不愛江山愛美人,生活作息不正常。
9) 哥哥爸爸真偉大,才德平庸一肩挑。

 

掛牌公司經營者的專業表現,筆者以負面表列方式提供以下數點供讀者參考,鑒往知來,一葉知秋,以能趨吉避凶。
1、董事長或總經理的核心專長與公司本業不對稱。
2、董事長在董事會專斷自負,其他董監事難有作為。
3、董事會明顯有派系對抗,影響決策推動。
4、董事長與經營團隊在掛牌後的黃金十年無法賺到豐富盈餘與現金流。
5、董事長與高階經理人不穩定,常異動。
6、董事長與經營團隊喜歡上媒體,報喜不報憂。
7、董事會的購併策略瞻前不顧後,小孩玩大車,不知輕重。
8、公司轉投資策略無法聚焦及高持股,變成聖誕老公公做好人亂灑錢。
9、董事會對於現金增資與庫藏股有偏好,無法節制。
10、公司領導人風花雪月新聞多,白天不懂夜的黑。

 

摘錄自Jerry財報知識網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報狗保全雙傑

 

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

 

點擊圖示購書!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報狗食品三強  

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

 

點擊圖示購書!

文章標籤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股市多年 ,也曾持有多家文中提及的企業,有些幸運獲利,多數則學到不同的教訓。董監持股與負債確是重要警訊,也是我的選股原則之一,但謙遜面對市場才是持盈保泰的關鍵。文末的文字發人深醒:仔細分析起來,以上九個下市啟示,所揭櫫的可能都不是什麼新鮮大道理。但這些老生常談的失敗經驗,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企業身上,因此更值得後人戒慎。 曾經擔任過第三波公司總經理的現任中研院IEK中心主任杜紫宸,回顧當年第三波由盛轉衰、最後被消滅的歷史教訓時,毫無迴避地承受一切責任。他從億萬富翁變成負債數千萬,深深體認出,「從失敗中,可以學習到的東西,遠比從成功個案還要多。」

152家企業的下市啟示錄
文/遠見雜誌 作者:彭杏珠

值此近百年來景氣最萎靡不振的時刻,《遠見》雜誌特別與台灣經濟新報(TEJ)合作,從龐大的資料庫當中,整理出27年來下市下櫃企業詳細的財報資料,製作此次價值超過〈一兆台幣的一堂課〉專題。

從1982年至今,台灣總共有259家公司下市、下櫃。1980年代,台灣只有4家企業下市;1990年代增加到18家。尤其從2000年到2009年2月,已經有237家企業下市,占了九成比例之高。

下市的高峰潮是從200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開始衰退之後開始。這八年多來,景氣指標一直在低檔徘徊,下市家數也愈來愈多。

企業的營運與經濟大環境息息相關

景氣好,下市家數少,景氣差,爆發財務危機的下市家數就快速攀升。企業的營運確實與經濟大環境息息相關。

「2000年可說是台灣轉折的關鍵年代,」元大投顧協理鄭宗祺指出,千禧年網路泡沫化,外銷市場大幅萎縮,電子業一路躺平,又遇上第一次政黨輪替、核四停建等,政策搖擺不定,加速台商信心不足而外移,造成內需市場不振,「內外夾攻,撐不過的就在千禧年後陸續倒閉。」

這些下市企業不僅沒有幫股東賺到一毛錢,還讓股東與投資大眾血本無歸,堪稱是「最對不起」股東的企業。

但是在德信證券投信總經理儲祥生的眼裡,「上市門檻高,經過層層嚴格把關,公司要搞到下市還真不太容易」。那麼,這些企業到底犯了什麼致命的錯誤?

尤其現在又來到景氣谷底,情勢比過去八年都還要險峻。

是否會再爆發一波下市、下櫃潮、許多指標型企業是否會撐不過這一次的考驗,都值得關注。

152家危機下市企業,總資產1.43兆

檢視從1982年至今的259家下市櫃公司,共有152家是因為財務危機、與經營不善而下市,其餘107家為非危機下市,包括被合併的公司。

152家財務危機下市企業中,下市公司74家、下櫃公司78家。產業別以電子業居多,有45家、建材營造業23家,紡織、食品、鋼鐵則各有15、14、13家。

總計這些公司下市前一年的總資產為1.43兆台幣、資本額近5000億台幣,所牽連的投資人數規模龐大。

這一堂彙整152家危機企業而成的「下市失敗學」價值超過1.4兆台幣,堪稱是目前亂世中,台灣最昂貴的一門EMBA課程。

中小企業下市多,承受風險能力低

分析起來,在台灣要上市必須經過嚴格審查,至少得花兩年以上的準備時間。但遺憾的是,台灣上市櫃企業的壽命普遍不長。

以這些下市櫃公司為例,平均上市到下市的時間不到12年,低於12年平均數的家數更有92家,占總家數的60.5%,五年之內就下市的家數也有35家,達23%。

實在很難想像,營建業的昆泰上市九個月時間就火速消失,正利1年6個月、商合行只維持2年的時間、南方2年2個月、洪氏英科技2年3個月,正義食品也只有2年4個月的蜜月期。

為什麼這些上市公司的壽命如此短暫?這與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型態有關。由於規模小,承受風險能力較低,只要大環境逆轉,企業應變能力稍有不足,或是管理者心術不正,公司很容易發生財務危機而下市。

《投資情報》雙周刊執行長楊兆景觀察,「如果掛牌到下市時間低於五年,比較有存心不良的因素,例如做假帳、內線交易、淘空資產。」以上市2年3個月的洪氏英為例,2004年底辦理現金增資10億元,但資金流向卻交待不清,事跡敗露後,董事長洪登順坦承,用了太多錢進場護盤,導致財務危機,他最後以涉嫌操縱洪氏英股價被起訴。

整體分析,這堂1.43兆的課程,能帶給社會大眾什麼啟示?《遠見》綜合許多學者專家與產業人士、證券分析師等意見,得出以下九大啟示:

啟示1》 產業衰退又轉型不順是致命關鍵

在危機下市的企業中,有不少是屬於步入衰退期的產業。

這種產業別的企業如果無法順利轉型、誤判情事,或找不到下一個利基商品,只有慢慢步上死亡一途。

根據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副教授吳啟銘的研究指出,檢視財務危機下市的企業會發現,他們在下市前幾個年度,就已經出現危險訊號。因此管理人必須隨時注意所處的產業環境,儘早應變,才能對付外在的險惡環境。

以食品業嘉食化為例,早期以麵粉起家,後來陸續增建油脂、飼料工廠、化學纖維廠,還二度更名,力圖轉型,但擴充的領域都屬於高度成熟產業,雖然晚期已決定撤出飼料領域,並將麵粉事業委外代工,也布局大陸保健食品市場,但轉型速度已經趕不上市場的變化。

加上大股東人為操控,於2007年4月結束為期32年的上市歲月。

再以系統整合業為例,2000年時,雖然造就了股價高達550、307元的股王敦陽、衛道,但是在元富證券投顧總經理劉坤錫眼裡,系統整合業根本不能視為一種產業,只是將電腦組裝起來,再灌入軟體程式,市場只會萎縮不會成長。

「如果無法提升附加價值,很難有競爭力,系統整合商艾群就是實例,」劉坤錫說,艾群營收從2004年的14.63億元降到2007年的5.35億元,2008年10月21日就正式下市。

景氣循環股如同雲霄飛車般,可以順勢一飛沖天,但如果誤判情勢,也會一敗塗地。當石化產業翻紅時,化纖業深受其惠,大明化纖在下市前,還可以配發到8元的股利股息,當時幾乎每一檔化纖股都是高獲利企業。

由於產業長期處於榮景,管理者開慣順風車,競相添購機器設備,「等到能源危機一爆發,立即衝擊產業生存,大明化纖也下台一鞠躬,」證券分析師郭海培說明企業沒有危機意識,以及未正視景氣循環的慘烈後果。

其實,銅合金生產廠商新泰伸也發生同樣的問題,當十倍速時代已然來臨時,它卻忽視外在環境的巨變,仍然固守本業,加上主要以國內市場為主,前景受限。劉坤錫直指其致命傷就是停留在簡單的加工業,沒有新的利基商品。

啟示2》 董監事持股低、質押高是經營警訊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經營者為獲取更多營運資金,會選擇上市上櫃以取得營運資金,但是這也將導致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開。當股權過於分散,甚至管理者持有極少數股份卻掌控經營權時,很容易做出對企業無效率,或是增加個人財富、權力的徇私決策。

這時候應該有適當的監督機制,否則企業負責人的道德風險就會升高。

例如,在發生財務危機而下市的公司中,總計董監事持股低於10%的,就有65家,占四成六。

其中耀文電子在下市前的第二個年度,董監事持股還有8.9%,下市前一年度已經完全出清,持股比降為0;羅馬磁磚董監事下市前也只有0.11%的股權;友力1.53%;龍田1.59%。

這些問題公司下市前三個年度的董監事持股都呈向下降的趨勢。其中又以昆泰最嚴重,持股從66.81%降到4.27%,中強從10.02%降到0.52%,雅新也從10.56%降到3.55%。

另外,在下市櫃公司中,質押率達六成以上的有29家,五成的有37家,質押過半的家數比例高達四成八之高。

其中大業電子的股票質押百分之百,營建業宏總也高達99.03%。

「董監事持股低、高質押都不是好現象,尤其是持股低又質押高達七成以上的企業更容易發生問題,」政大財務管理系副教授吳啟銘說。

例如台鳳董監事質押達97.19%、但持股數只有8.78%;峰安質押94.6%、持股8.62%;紐新質押98.98%、持股卻不到5%。

有這種現象的公司很容易發生人謀不臧的事情。尤其在股市大幅震盪時,董監事質押股票很容易被銀行斷頭,進而影響企業營運而倒閉。「152家下市企業中,有五成以上都有這個通病,」楊兆景說。

從這些下市企業的通病來看,未來要防止企業倒閉潮,對於董監事持股比例以及董監事的股票質押比例,應該要有更嚴格的監控機制。

啟示3》 當管理者醉心金錢遊戲,容易導致財務危機

有不少下市公司其實所屬的產業前景無慮、公司技術與競爭基本面也十分良好,但為何也有不少這類型公司面臨下市命運呢?

主要原因就在於管理者不務正業、醉心於金錢遊戲,導致公司發生財務危機而下市。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東隆五金。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李存修說,「東隆五金本身沒問題,產業前景也不錯,都是大股東行為不檢所造成。」

1995年5月,范芳源、范芳魁兄弟為取得東隆五金經營權,以持有股票向銀行及金主質借,並高價收購委託書、支付保證金,利用丙種墊款買進東隆五金股票、或簽發保證利潤的保證票,委請金主代購股票。

大環境惡劣時,東隆五金擬出售土地解決燃眉之急,卻因標售不順,導致資金短缺,周轉不靈。加上股價下跌,質押的股票將遭銀行和金主斷頭處分,范氏兄弟只好鋌而走險護盤。

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范芳魁只好利用經營權之便,連續指示不知情的員工填寫不實的暫付款申請單及轉帳傳票,以公司資金向銀行購買可轉讓定期存單(NCD)後,再以人頭向銀行質借,供自己周轉或用來償還私人債務,侵占公款逾20餘億元。東窗事發後,范氏兄弟都被起訴判刑。

「類似范氏兄弟淘空資產的案例不勝枚舉,大量出現在2000年前後期,」元大投顧協理鄭宗祺分析,這一波的下市公司幾乎都有護盤行為,只要股市低迷不振,就很容易發生淘空資產事件。

啟示4》 市場派介入,經營者與狼共舞,公司再績優都會被玩垮

不少績優公司老闆原先專注本業,卻被市場派看上眼,未料老闆經不起誘惑也加入炒股行列,導致企業面臨危機。

其實過去20年來已有不少企業因為市場派聯手公司派炒作股票,而黯然下市的。這個屢見不鮮的通病實在是企業經理人最應該修的課程之一。

以製造螺絲螺帽生產器的同光為例,他堪稱是台灣第一家登報聘請專業總經理的上市公司,經營穩健,1990年時,股價還曾高達400元。但由於業績好,被市場派鎖定為炒作標的。

證券分析師郭海培說,「誰知道同光老闆嚐過甜頭後竟興起貪婪之心,也跟著市場派一起炒,等到股價無限下跌,護不了盤時,績優公司也在一夕間被玩垮了。」

啟示5》 業績表現不佳,靠粉飾帳面,創造獲利假象

另外,還有本業營運不善的公司,管理者會靠美化帳面,以維持外在高成長的假象。一旦謊言被戳破時,也是危機出現的時刻,嚴重者就是下市下櫃。

政大副教授吳啟銘指出,動機不良的管理者可以操控會計、財務數字來虛飾財報,藉以維持股價,拿股票換鈔票。

他進一步指出,管理者是否粉飾財報,可以從「營運現金流量與稅後淨利」的落差看出一些端倪。如果落差擴大,代表有人為操控,例如塞貨、從事假交易、關係人交易等。

印刷電路板廠商雅新,就是做假帳的典型案例。

2007年4月,雅新爆發「與往來廠商出現應收帳款大幅異常增加、虛增逾104億營收、20餘億獲利」的情事,經台北士林地檢署偵辦後,董事長黃恆俊、財務長葉壬侑雙雙坦承做假帳。

從雅新下市前第二年的「營運現金流量與-稅後淨利」來看,就有高達223.29億元的落差,營運現金流量是66.25億元,但是稅後淨利卻是負的157.04億元,賠錢卻有大筆現金流入,明顯有做假帳的跡象。

啟示6》 存心不良製作假財報,欺瞞世人、掏空資產

還有管理者存心不良,一開始就決定造假欺騙。正義食品就是台灣資本市場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上櫃「詐欺」案。

負責人及經理人在1994年申請掛牌前就預謀以假財報來矇騙社會大眾,不僅在公開說明書內登載不實財務,虛列高達12.15億元的現金存單,還假造有價值7億餘元的存貨。當捏造行為被揭發後,造成社會一片譁然,最後於1997年下櫃。

做假帳雖然是管理者慣用的手法之一,但並不是每一家都可以從財報數據看出端倪,「博達就是做假帳高手,做到根本看不出來,」一位不具名的會計師說。

不只電子業,營建業做假帳淘空資產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以金腦科的前身駿達建設為例,大股東以2000萬元買了土地後,再以1億元賣給公司,大股東已經先賺了第一筆錢。然後再推出總價3億的建案,還未賣出,就先找人頭戶貸款七、八成,公司頂多只需要準備9000萬資金,以資本額5億、淨利率20%來計算,至少有6000萬的利潤,再以本益比20來換算股價應該是24元,市值至少10億元以上。

楊兆景說,營建業利用人頭做業績非常普遍,景氣好時,可以利用時間去化房屋,一旦景氣進入谷底,推案滯銷,事跡就會敗露。

這給許多經理人的啟示是,千萬不能被金錢遊戲所迷惑,貪圖一時的富貴而造假,否則最後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啟示7》 過度運用財務槓桿大幅舉債,小心周轉不靈

過度運用財務槓桿,大幅舉債,也是常見的企業下市原因 一。

舉債是公司資金的來源之一,但債務利息為每年支出的固定成本,只要景氣轉壞,很容易導致資金周轉不靈,無力回天。

因此,承平時期,高財務槓桿可以攻城掠地,但碰到經濟衰退、信用緊縮,也會要人命。

檢視152家下市公司當中,其實負債比率大都偏高,而且呈現逐年攀升走勢。下市前一年的負債比高達百分百以上的有62家,簡直就是破產公司,其中以紡織業的展群新科技最不可思議,負債比高達12.48倍。

另外,負債比達七成以上的有57家,五至七成的有27家,只有五家負債比低於五成,分別是正利(27.33%)、皇統(37.33%)、鐵研(39.48%)、仕欽(43.43%)、華特(46.3%)。

啟示8》 業外投資失利,可能危及本業

過多的業外投資失利,也是企業常見的失敗原因。管理者從事轉投資的目的,不外乎多角化經營與分散風險,但隔行如隔山,轉投資風險高,常常危及本業的生存。

在下市原因當中,因為轉投資而發生財務危機的個案比比皆是。

十年前盛極一時的誠洲集團就是代表個案。

誠洲集團歷經20年努力,在2000年曾晉級到台灣第31大企業集團。除了監視器為主要營運項目外,董事長廖繼誠全面攻城掠地,大舉投資進出口貿易、學校、建築以及航空事業,堪稱是多角化經營的成功典範。但沒想到,成也轉投資,敗也轉投資,誠洲就敗在大幅投資上面,於2002年11月8日下市。

兩年前,廖繼誠接受平面媒體訪問時,曾經感歎地說,「我曾經畫出一飛沖天的成長曲線,」現在,他覺得人生好比一場永無止境的馬拉松,不是看誰跑得快,是看誰跑最久。

台灣難得有自創品牌,十幾年前,光男企業的網球品牌「肯尼士」成功打入國際巿場,寫下台灣品牌第一頁。但是董事長羅光男卻在企業於1987年上巿,取得大量資金後,進行大規模的多角化經營,最終因分身乏術、管理失控,導致破產下台。

風光一時的台鳳也步上光男的後塵。總裁黃宗宏意氣風發,轉投資項目琳瑯滿目,不僅投資福隆海水浴場、花10億台幣買下仙人掌公園,還跨足營建業,推出「秀崗」、永和「天璽」、「大北投」等建案,但投資效果卻遠遠不如預期,又碰上千禧年股市重挫,最終壓垮擁有45年歷史的鳳梨王朝。

德信投信總經理儲祥生分析,「很多企業主錢一多,心就變大了,也忘了我是誰?」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太電,前董事長孫道存為人海派,交友廣闊,朋友介紹就投資,總計投資案高達數十項,等到金融風暴一來,連老資格的太電也躲不過下市噩耗。

東榮工、楊鐵、桂宏、彥武、皇統、住聯、名佳利、新泰伸、中友、銳普、展茂、大穎、五洲都犯下錯誤的投資決策,下市前七年的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全部都是負數,處於長期失血狀態,「投資失利就像無底洞,企業很容易被拖垮,」吳啟銘分析。

啟示9》 任意擴充本業,常走上產能過剩或關廠之途

在這152家下市企業中,也不乏大規模擴充本業而導致下市的案例。

擴充本業雖然可以快速收到經濟規模的效果,但若對產業預判錯誤,失去市場靈敏度,過度擴張也可能導致產能過剩、產品滯銷等問題,嚴重者導致公司消滅。大穎、峰安、美式家具都是大規模擴充的例子。

郭海培指出,經營企業不是在賭博,任何擴充計畫或轉投資都要經過審慎評估,否則會招來全盤皆輸的命運。

仔細分析起來,以上九個下市啟示,所揭櫫的可能都不是什麼新鮮大道理。但這些老生常談的失敗經驗,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企業身上,因此更值得後人戒慎。

曾經擔任過第三波公司總經理的現任中研院IEK中心主任杜紫宸,回顧當年第三波由盛轉衰、最後被消滅的歷史教訓時,毫無迴避地承受一切責任。他從億萬富翁變成負債數千萬,深深體認出,「從失敗中,可以學習到的東西,遠比從成功個案還要多。」

人性報喜不報憂,正面的成功故事總能鼓舞士氣,成為仿效對象,但奇哥公司董事長陶傳正卻最喜歡與朋友交換失敗經驗,而不是成功經驗。因為他不覺得失敗丟人,那常常祇是59與60之差而已。重要的是,如何找出失敗原因,永遠不要再犯。

小樂心得與重點整理:

啟示1》 產業衰退又轉型不順是致命關鍵

產業面臨衰退浪頭,即使是好公司也很難力挽狂瀾,況且轉型本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也許公司在本來的行業是一方之霸,但跳到其他領域恐怕就失去了這樣的優勢!巴菲特曾說:當一個以管理著名的專家遇到一家不具前景的公司時,通常是後者會占上風」投資時若能避開面臨衰退的產業,挑到下市股票的機率會低一些!

啟示2》 董監事持股低、質押高是經營警訊

通常董監持股比率低代表經營者與股東的利益不一致,可能對於公司的經營不積極,質押高則有以股票換鈔票的疑慮,也不是正派經營者該有的行為!

啟示3》 當管理者醉心金錢遊戲,容易導致財務危機

這也就是為什麼巴菲特挑選股票時非常重視經營團隊誠信的原因!

啟示4》 市場派介入,經營者與狼共舞,公司再績優都會被玩垮

還是誠信問題!經營者若將公司當成一時獲利的工具而非永續經營的思維,公司終將步入衰敗!

啟示5》 業績表現不佳,靠粉飾帳面,創造獲利假象

又是誠信問題!投資人要懂得閱讀財報,魔鬼藏在細節裡!

啟示6》 存心不良製作假財報,欺瞞世人、掏空資產

遇到公司不正派,投資人透過財報的蛛絲馬跡一樣可以避免踩到地雷股!

啟示7》 過度運用財務槓桿大幅舉債,小心周轉不靈

投資人應避開因財務惡化導致舉債及槓桿比率過高的公司!

啟示8》 業外投資失利,可能危及本業

知名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告訴我們要避開多慘化經營的公司,如果公司不專注於本業,而出現大量的業外投資就該注意!

啟示9》 任意擴充本業,常走上產能過剩或關廠之途

這一種情形往往出現在需要大量資本支出的公司,若是經營者誤判情勢,將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如台灣的四大慘業即是!投資能選擇的是避開資本支出高的產業公司!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棒的一個投資閱讀部落格,版主相當熱心又有多年的投資經驗,是小弟相當欽佩的投資前輩!以下精選兩山大的幾篇精彩文章供大家一讀囉!引文均來自於兩座山的投資閱讀部落格:http://lensun23.pixnet.net/blog

5/24

自己寫故事還是看人寫的故事
分享: 
在這投資資訊垂手可得的網路時代,看別人寫要比自己寫快的多也容易得多了,看別人篩選的個股要比自己挑選也輕易的多了..但,這卻有個壞處,容易養成惰性.

最好的投資功課,是要自己找資料查資料,然後以手上的資料,去寫出一家公司展望發展的敘述推估,(有人說,這是寫投資故事),最不好的方式,就是只是看別人的看法,或只問別人的看法如何,但要看要問別人如何看之前,自己的稿寫出來了沒?

對於有心自行研究投資股票者,自己下手與動腦是必要的功課.

媒體寫出來的報導是你早已草擬過故事概要的個股,那麼,早人一步的看法,才能早人一步買進,而不用追買被媒體放送已拉高價位的股票.

以有限的資金,我們無法買下所有研究過而具期待故事的股票,但儘量適度分散買進(當然會考慮較具安全與勝算的買進價位),然後等待..

幾年前,我發現寫過的佳格的故事,最後似乎變成媒體的主稿,去年我想的美利達的中國夢,如今也成主軸,去年寫的越南製造與機能服風潮,也成了儒鴻當今人人皆知的亮點.去年寫的豐泰比寶成更具東南亞接單占比,如今成為豐泰股價高於寶成的報導主因..,有了這些摸索的經驗,我才了解到,自己比媒體先想有故事是投資功課的要點之一.

這些故事,不需要過人的能力或產業先知,只需看看眾所皆知的大勢發展,生活上的消費報導與公司公開的資料,..我想,我手上每支股票都可寫出期待故事,只是有的會實現,可能成為日後媒體的共識,但有些可能不會,沉寂依舊..

我不公開寫出股票的故事,我不是投顧,名人專家或什麼投資團隊,我也不利用故事收費賺錢,我以耐心來等待,但我很高興日後看別人寫出來我腦中已有的故事,這就是凱因斯的選美論,也是漫步華爾街一書中的投資要點,我也會看別人寫的故事,但我不會追高,我會懷疑對方利用媒體是要引人拉高或是已準備趁機賣股,..為了要捧高個股股價,個股會有一篇接著一篇的媒體報導,當這些故事是別人寫的而不是你先想的,那就要小心對待...這是別人刻意布下的棋局.

好故事,有實現,早晚人人皆知,所以公開談論是提早發現與猜測,價格因而上漲,是種合理的發現價值,如果好故事,夢一場而無法成真,投資人買進而損傷報酬,就變成是否故意陷害於人,就有道德與違法問題..沒有人能保證完美百分,一定會有不少比率的錯失..也必招來無窮的爭議.

投資貴在安心自在與寧靜,所以故事只要自己存檔或分享能見怪不怪的好友即可,以免惹非議.也許,這也是投資人早晚要做的投資管理課題--商業化與個人化的清楚分際.

許多事物都可以自由寫作與發表,但投資是個例外,因為公開交易投資的本質上是金錢得失,買賣時就有人得有人失,齊得齊失只在沒有流通的未上市,股東的命運才是一致.

5/22

配息背後的意義多
分享:
在不確定的年代,散戶愛配息!

但配息多寡不是散戶決定,而是大股東決定.

所以大股東決定配息多寡,就顯露出大股東經營者的想法.

1.大股東可以操控配息多寡來影響股價,如果這些內部人愛玩自家股票,可以藉此多配息拉高股價好賣出,低配息讓散戶殺低股價好回補..這樣的作法,配合財報作帳錦上添花及落井下石可以看出公司配息的高低不穩定性.

2.公司愛穩定性,eps好看時降低配息成數,eps不好時提高配息成數,所以每股配息的穩定度高於eps的波動,讓投資人享有穩定性的配息,並且安心度過低迷的景氣期,在景氣亮麗時,因為配息相對不高,也降低追漲股價的意願.這種配息法,經營者不愛自家炒股.

3.固定成數配息,以固定配息成數配息,eps好時配息多,壞時配息少,要估配息就要先估eps,股價隨eps波動.

4.追求大事業,少配息或配股票來降低配息,無邊大海是最代表性的公司,玻璃公司也是,公司不斷在擴廠,再多的錢也不夠用,不斷砸錢擴廠不一定能帶來獲利,也可能成為慘業,要看公司是否能建立護城河...投資人若想回收一些本金,就要用賣掉配股來自己實現收益.

5.八九成高成數配息,這也有一些代表性公司,算是投資人的最愛了,電信股似乎在比極度配息,有的公司是一面高配息又一面發CB膨脹股本.但是若是高配息來勉強維持五六%收益率來支撐股價,但本益比已超過15倍以上,這顯然是走極端的,並不健全.

6.開始用減資或公積來提高配息,近期開始有些公司用公積配息了,把錢返還股東,這跟用買庫藏股註銷股本的差別在,前者是大小股東都可領到錢,後者是領不到(不然就是賣股).既然開始有一些公司採用公積配息,那些高淨值(每股淨值30元以上的),又不缺錢,獲利穩定的公司,股價淨值比低於1.2倍,本益比也低於12倍,價值就浮現了..,葛拉漢曾經打官司要求將閒放在企業的錢發還股東..還勝訴耶!

.....

配息,不僅是投資人多1塊或少1毛的差別,配息更是大股東與經營者的心思下的行動,值得細細思考推想與觀察.

5/21

為股池添加熟悉感的魚兒數
分享:
在一個開放式的雞尾酒會上,一群人形成一撮撮聊天,今天我們一進入會場,想必會優先靠近認識的人,熟悉的人..

這在投資股票上也是,上市櫃有1400家,假如條件相同,一定優先選擇熟悉的公司,就像購物一樣,如果看起來差不多,會優先選擇熟悉的品牌,逛熟悉的服飾店..

投資組合中,八成以上都是以前就曾買賣過的公司,不管是賺是賠,每買賣一次,就增加一分熟悉感,剛查了一下,飆股1476儒鴻,在93年就買賣過,9914美利達,才在99~100年間賠了9萬出場過,有時買賣賠了些錢又賠了交易成本,看起來似乎是得不償失,但要不是因此建立了熟悉感,等機會來了,怎可能在1400家茫茫股海中挑選買進..

品牌商花錢打廣告,打折促銷,弄試吃試用推銷,就是在建立消費者熟悉感,這些費用不能省,同樣的,這種投資嘗試性進出的成本,也是有相當的作用.

十多年下來,我想我進出過的公司,有好幾百家,早期的投資組合有三~四十家,一年進出的家數幾十家,新的舊的,這樣累積下,相當可觀.

每年都有數十家新上市櫃的公司,經營狀況看來ok的,可能予以嘗試,企業與產業有生命週期,機運不斷變化,經營者也可能退休或亡故換新人,所以投資組合中,總是有一部分公司需要被替換掉,熟悉的公司多寡,可替換的比較標的就有多寡的差別.

宏達電跌很多,有些人會跳進去,但我不敢買進,因為沒買賣過,聯發科也曾跌深,我也沒想去買,因為沒買賣過,但2049上銀,如果跌到我認為合理的價位,我就可能下手,因為我曾在24元賤賣過他..同樣的,有人不敢在100元買新麥,而我敢買,因為我也曾在35元賤賣過.

熟悉感有好處,但也有個壞處,那就是價格,有人就會用以前的進出價格當買賣參考,但這種對價位的熟悉感的進出,有的適用,有的就不適用,因為隨著時空變化,企業的價值可能起了很大的變化,一直用以前的價格作投資參考,不一定適用.

所以我都是對個股的熟悉但不會用價格當熟悉,價格是用當時的基本面eps與本益比去計算.

價格的熟悉較適用於大盤指數的操作,舉如0050或0056等ETF.

每年都有嘗試新的標的,買來賣去,也許白忙一場,但,賺過賠過,都會在腦中留下熟悉感,為追蹤股添加標的與活水.

 

5/6

投資與理財
分享:
收入高安穩的人學理財,收入低薄的人要學投資.

投資理財常掛在文字報導上,但我個人覺得這是兩回事,理財是分散投資,東買西買,只因錢多要分散風險,所以國內外股票基金與債券,黃金,古董,房地產,外國貨幣,定存,保險...最好是有專人理專或顧問去打理,只管出錢請專家就行了..

投資呢,是專注與經驗累積在最擅長的投資領域,集中心力與資本,親力親為,去追求最大的報酬,如此才可以將自己的低薄財力拉升到中上.

我是一個投資者,但顯然的,一般人多數是從事讓人聽來安心的理財行為,且內心害怕投資.

4/23

市占與品質的動態平衡
分享:
以前,我會想--某些市占低的企業是否會被市占高的幹掉.

今天,在經過此次事件後,我推想出一些原因.答案是不會!

客製化,少量多樣,不斷變化性,或標準化下但售後服務無法標準化,銷售存在搏感情...有這些因素存在,就不可能一家吃盡市占,龍頭會面臨市占臨界線.超過了,會被拉回,低了會有所回升.

因為限制龍頭市占的因素有非價格因素,所以龍頭也不會選擇殺價而連帶殺自己的行為去搶市占.所以其他低市占拼的,除了較低的價格外,也會各自加強非價格因素,保有一定的市占.

這就是像只照顧一個小孩與同時照顧三個小孩就會有所差別.

所以消費者,不能單憑市占高低就去選擇上述特質企業的商品或服務,因為還要想想其他因素是否也是你很在意的因素,因為那些較低市占企業能存在,就代表也有贏過龍頭企業的因素存在.

選股投資,也可納入這樣的思考,龍頭企業市占成長是否會有臨界點,非龍頭企業是否仍保有掙塊餅的生存能力.

2005.11.21

<反向操作實戰策略>
分享:
@@反向操作的基本概念
  如果絕大多數交易人看漲,表示相信價格將上漲的大部分市場參與者已經做多,因此最沒有阻力的方向是向下,當多數看壞後市時,也可做相同推理.
買進利空消息頻傳,遭人冷落的冷門股或冷門產業,建立分散式的投資組合,投資報酬率將高於市場,而且承受的風險較低.

@@買進訊號
一.價格比過去12個月的高點下跌超過50%以上.
二.董監等內部人買進,或,本益比低於12倍,或股價淨值比小於1,自由現金流量為正.
三.股價高於10元,股價太低的股票,可能公司經營惡化.

@@賣出訊號
  漲幅達50%,或已持有達3年就賣出.

@@風險控管
1.設25%停損.若股價稍後漲回買進成本價,可考慮再買進.
2.分散投資,個股不超過5%比重
3.同一類股不超過15%
4.領取現金股利不再買進同一個股.

@@為何持股等三年
  一支超跌後的股票,似乎需要一年到三年的時間才能消除重創一支股票的悲觀情緒,進入康復階段,且經常在第二第三年漲勢加快.

@@反向操作,不會在頭部買進.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片中胡老師以自身游泳為例,說明逆向思考的重要性!注意他說的是逆向思考,不見得就是一定樂觀或是一定悲觀的思考!

其實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投資要有自己的思維,不要從眾!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溫國信(巴菲特股票研究)

2.綠角(綠角財經筆記)

3.怪老子(怪老子理財)

4.麥克風(撿股讚/市場求生手冊)

5.雷浩斯(雷浩斯投資blog)

6.詹鎬瑋(挖股誌)

7.股魚(股魚網)

8.富朋友(富朋友理財筆記)

9.喬飛(喬飛的生活日誌)

10.Makssin(麥樹仁投資社群網站)

以上為個人自由心證,不認同不要戳我!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0095

IMAG0096  

資料來源:存好股我穩穩賺! 溫國信 大是文化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月薪22K/用小錢當大地主 REITs抗通膨求收益

 

相關關鍵字 > 白富美 , REITs , 利息 , 通膨 , 天龍國 , 月薪22K , 多空觀點

 

台北市高房價雖令人却步,但開南大學第一屆「台灣幸福論壇」公布國民美好生活指數,台北市在11項領域中獲得6項第一居冠,天龍國依然是大家最愛。高房價,一般人買不起,又擔心低利率,利息被通膨吃掉,在等合理房價或想要抗通膨、追求收益,不動產證券化投資信託(REITs)不失為一個去化資金的理想選擇。

 

REITs的運作示意圖

 

 

「大富翁」是不少人兒時打發時間「金錢遊戲」,也是接觸理財的第一課,只要有機會,手上的錢還夠,你就要買地蓋房,否則就沒有跟人要過路費和收租的機會。但現實生活裡,你我買地買房可就不是那麼容易,要有富爸和富媽給你靠、不然就要有個穩定工作,才能繳交自備款和付得起貸款。

 

房地產對一般人是有個固定居所、安生立命的窩,一買就要像蝸牛背負房貸長達20年之久,要像大富翁遊戲裡的四處買地蓋房,本就要夠粗,才能付得起動輒數百萬自備款,投入成本大,不是升斗小民玩得起的金錢遊戲。

 

自住房產之外,不想要有房貸壓力,但又想要參與房地產多頭行情,REITs就是一個不錯的選項。到底什麼是REITs?這是一種有價證券、以共同基金形式針對公開大眾募集資金投資房地產,租金和房產增值是基金主要獲利來源,這是沒有龐大資金的投資人可以較低門檻參與不動產市場。

 

投資人因持有REITs,間接持有不動產標的,雖然沒有實質擁有,但仍是不動產的股東之一,這也是所謂的小額投資有機會坐擁精華地段房產或當全球房東。至於流動性,實質持有不動產標的,處置房產會因經濟景氣循環、時間有快有慢,但持有REITs則可以直接在證券市場交易,市場流通性相對較高。

 

美國國會在1960年通過REIT法令,是美國金融商品多元化的一種,不動產投資不再是富人的專利,透過REITs,一般人也可以間接當美歐大都會的知名商辦大樓或購物中心的股東和房東,例如紐約的通用大樓、波士頓的漢考克大廈是美國A級的辦公大樓,就是由波士頓地產(Boston Properties)REIT所持有、或是持有大型、高檔購物中心的賽蒙地產(Simon Property)REIT。

 

投資REITs,不僅有租金收益的配息,還有不動產潛在資本利得(損)空間,相較目前銀行定存利率低,或是與國人愛投資的海外高收益或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相比較,REITs投資標的是實體資產,雖然配息收益恐不若兩類債券基金,但更重要的是REITs投資的不動產可抗通膨、又有增值潛力。

 

2006年富邦R1第一檔REIT上市以來,台灣曾有8檔REITs,在三鼎和基泰之星兩檔清算下市後,目前僅有6檔REITs,主要投資標的為已開發完成的商業辦公大樓、百貨商場、旅館及集合住宅大樓,以富邦R1投資標的共有四棟大樓為例,其中不乏北市精華地段,例如敦化南路一段108號的富邦人壽大樓;國泰R1的三棟房產,其也包括喜來登大飯店;新光R1的投資標的就有天母新光傑士堡,為管理良好的百貨商場和集合住宅大樓。

 

台灣REITs

 

 

投資人不必砸重金去炒樓,透過REITs不僅投資門檻低,也不需擔負管理招租重責,透過專業管理和投資,投資人就可以輕鬆獲得租金收益全數配息,現金殖利率高,並可對抗通貨膨脹,是一般民眾投資臺灣不動產的捷徑。

 

台灣REITs的近兩年來的表現

 

 

資料來源:鉅亨網,統計到2012/12/7。

 

台灣REITs相較美國、香港或新加坡,市場不夠活絡、流動性不佳,但今年以來台股只小漲8%,目前6檔的REITs少則15%、多者31%;投資人近兩年來投資台股虧損12%,但若買REITs,除了富邦R2漲幅僅不到22%外,其他REITs漲幅都在三.四成者,漲勢凌厲不輸給房地產。台灣REITs在急漲一波後,再來投資人要注意景氣循環、出租率和租金收益的波動。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這一集本來是邀我去上的,奈何有工作在身...無論如何大家不妨看看囉!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對象:

1.投資品牌價值強的消費產業

2.投資不會變動的行業

投資應避開的公司:

1.看不清未來的尖端產業(科技業/生技公司)

2.高景氣循環公司、缺乏銅牆鐵壁保護的企業(類似巴菲特企業護城河的概念)

3.沒有足夠長可供追蹤歷史的新公司

篩選潛力股原則:

1.耐心等待買點

2.機會來時大量買進

財報觀看重點:

1.產業進入障礙

2.產業競爭狀況(獨占或寡占/具訂價能力/毛利率高)

3.持續的資金投入需求(類似盈再率的概念)

4.事業是否能生存長久

補充1:劉心陽財報三要點:

1.觀察董監名單(小樂按:如近來炸彈客為某上市食品公司之董事!)

2.觀察往來客戶(小樂按: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公司好不好,看往來客戶就知道!)

3.技術授權金、專利(小樂按:看2498被蘋果和三星打得多慘就知道專利權的重要!阿還有微軟靠著授權金就吃香喝辣了!)

補充2:雷浩斯挖掘抗景氣循環股

1.民生必需品居多(小樂按:如食品股的統一、恆義)

2.產品變化慢,生命週期長(小樂按:如恆義賣的豆腐,中國人吃了幾千年了!)

3.毛利率逾20%(小樂按:像一些電子代工產業毛利率不到5%,假如營收上不來,虧損的機率很高!)

4.產品重複使用性高(小樂按:如日拋型隱形眼鏡,用完即丟,需要重複購買。)

補充3:避開地雷股11步驟

1.5年營收年年大於30%(小樂按:企業成長總有極限,若年年營收大於30%,可能在財報灌水!)

2.現金流量小於0

3.單季營收突然大增(小樂按:觀察是否假造或是產業的特殊現象)

4.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存貨周轉天數拉長(小樂按:這兩個指標表示錢可能收不回來或是貨賣不出去,要小心!)

5.商譽急增

6.負債淨值比以小於100%為佳

7.ROE小於或等於ROA*2

8.業績預估落差大

9.業績優於預期就提早公布;差於預期則遲不公布!

10.從事與本業無關之事業購併

11.會計師更換頻繁

買賣原則

買:賺取現金能力穩定,靜待股價下跌後逢低進場(關鍵指標-自由現金流量殖利率:自由現金流量/股價)

賣:除非有更好更具吸引力的公司,否則不賣!

資料來源:Smart智富月刊 4月號/2013 第176期

相關閱讀:400%先生的成功之道

 

(點擊圖像連結購書網址)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名稱

查詢費用

註冊

會員制

網址

nlog

免費

http://stock.nlog.cc/

cmoney

免費

http://www.cmoney.tw/finance/

財報狗

免費/付費

http://statementdog.com/

撿股讚

免費

http://stock.wespai.com/

挖股讚

免費

http://wowstock.org/

 

小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